公元 744 年的洛阳街头,33 岁的杜甫正站在一棵老槐树下,望着远处那个白衣飘飘的身影。他攥着诗稿的手微微发抖,这是他第三次鼓起勇气想要上前搭话。这个让他魂牵梦萦的男人,正是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此时的李白已名满天下,而杜甫还是个籍籍无名的求仕青年。谁也不会想到,这场相差 11 岁的相遇,将在中国文学史写下最动人的文坛佳话。
一、初遇:谪仙人的惊鸿一瞥那是一个暮春的午后,李白与杜甫在洛阳北市的酒肆偶遇。据《旧唐书》记载,李白 "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而杜甫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两个同样爱酒的诗人,很快在琥珀色的酒液中找到了共鸣。李白举杯邀月的豪情,让杜甫看到了另一种人生可能。他后来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份崇拜之情,早已超越了普通的诗友之交。

更令杜甫倾倒的是李白的创作状态。据史料记载,李白写诗 "援笔立成,纸落如云",这种天马行空的创作力让严谨的杜甫惊叹不已。在《春日忆李白》中,他写下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的赞叹,将李白比作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成为唐诗史上最璀璨的双子星交相辉映。
二、追随:从齐鲁到梁宋的追星之旅相遇后的第二年,杜甫辞去官职,开始了长达三年的 "追星" 之旅。他们同游梁宋(今河南商丘),在吹台饮酒赋诗,在古战场凭吊兴亡。据《李太白年谱》记载,这段时间李白写下《梁园吟》,杜甫则创作了《遣怀》。两人虽风格迥异,但都在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

最令人动容的是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的描写:"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这种亦师亦友的情谊,在安史之乱后愈发深厚。当李白因永王事件入狱时,杜甫写下《梦李白》二首,"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的呐喊,道尽对偶像的深切牵挂。
三、传承:诗圣笔下的永恒光芒杜甫对李白的崇拜,最终升华为文学精神的传承。在《戏赠阌乡秦少公短歌》中,他写道:"去年行宫当太白,朝回君是同舍客。同心不减骨肉亲,每语见许文章伯。" 这种精神共鸣,让杜甫在晚年创作《秋兴八首》时,仍能感受到李白的影响。

更值得注意的是,杜甫将李白的诗歌理念融入自己的创作。他在《解闷十二首》中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这种学习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沉郁顿挫中注入浪漫主义元素。正如清代学者杨伦所言:"杜陵诗境,得太白之奇而益深。"
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翻开《杜工部集》,仍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真挚情感。杜甫用 20 余首诗作,为李白塑造了一座永恒的文学丰碑。这种情谊,既成就了杜甫的诗圣之名,也让李白的谪仙形象更加丰满。或许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李杜的友情,是中国文人最动人的一段佳话,他们用诗歌完成了精神上的生死相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