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庐山会议后,许多高级将领受到牵连,如邓华、洪学智等人,在沈阳军区,除邓华外,还有一位上将坚守原则受牵连,从军事转至文艺领域,这位上将就是周桓。
周桓,1909年出生于辽宁的一户平凡人家,尽管早年因病痛侵袭而不得不暂时离开校园,但这并未成为他求学路上的绊脚石。相反,他凭借对学习的热爱,最终踏入天津中山中学的大门,那里让他首次接触到先进的进步思想。
1930年,周桓加入红军队伍,担任红5军政治部秘书。在红军的岁月里,周桓历经风雨,身经百战,从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战斗到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他始终冲锋在前。
抗日战争时,周桓随八路军转战南北,无论是作为野战政治部敌工部部长还是八路军总司令部秘书长,都以出色的工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解放战争中,周桓更是随军挺进东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及东北军区政治部的重要职务,为解放东北这片黑土地立下不朽功勋。
1955年,随着沈阳军区的正式成立,周桓担任第一任政委,在随后的授衔仪式上荣获上将军衔,成为开国上将中的一员,这是他革命生涯中的高光时刻。遗憾的是,1959年庐山会议和军委扩大会议彻底改变他的命运。
在这场政治风波中,彭老总因仗义执言被撤职,周桓与彭老总、邓华等将领深厚的革命情谊和密切的工作关系,未能幸免。面对组织的压力,周桓坚守原则,拒绝参与对友人的无端批判,也因此埋下日后不幸的种子。
会议结束后不久,邓华没有逃脱被免职的命运,被免去沈阳军区司令员之职。相比之下,周桓的遭遇虽略有不同,也难逃一劫,被冠以“政治上软弱、立场不坚定”的莫须有罪名,被免去沈阳军区政委的职务。
不久,周桓的新岗位被安排到辽宁省委负责文艺板块的工作,这一转变对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反差和挑战。
面对这样的安排,周桓心中五味杂陈,既感无奈又觉好笑,没有因此沉沦或怨天尤人,以一种超乎常人的豁达,坦然接受这一现实,准备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初涉文艺界,周桓遭遇重重困难与挑战,凭借智慧一一化解。周桓入基层,倾听文艺工作者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与困境;他亲自上阵,参与创作与演出,为文艺作品注入军人的刚毅与深情,更是积极倡导创新,引领辽宁文艺界焕发新生。
在人才建设上,周桓视人才为文艺繁荣之根本,不惜代价引进全国范围内的文艺精英,为辽宁文艺队伍注入强大活力。同时,周桓亲自参与经典剧目的创作与导演,如以毛主席诗词《蝶恋花》为灵感的舞剧,在国内赢得赞誉,更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他执导的洋歌剧《茶花女》更是荣获全国大奖,得到周总理的高度评价。
此外,周桓还着重文艺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一系列创新见解,为辽宁乃至全国的文艺创作提供宝贵的理论指导。
1977年,随着政治形势的转好,周桓得以复出,担任辽宁省政协副主席,随后更成为文化部的顾问,继续在文化领域发挥他的影响力。1988年,当解放军恢复军衔制度时,周桓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周桓因病在北京离世,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