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人生》:爱很大程度的差别在于人心

泪点的情感故事 2023-03-04 19:18:16

知识爆炸以后,人觉得找伴侣一定要找精神契合的。以前就不是这样,在长期以男人为中心的社会中,女人被摆在了可有可无的地位上,女人的感受我们无法感知,女人的需求我们无法正视,这些都不合理。就现在而言,我觉得一切还好,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有自己追求配偶,选择配偶的权利,而在追求的过程中,精神契合又成了一个新的话题。

有观点认为,人一定要寻找与自己相契合的灵魂,这样能够互相理解,彼此支持。假若你们之间的文化差距太大,势必会造成隔阂,会让两人活在痛苦之中,我在思考真的是这样吗?

路遥的《人生》描绘了知识分子高加林与黄亚萍和刘巧珍的两段恋情。刘巧珍陪他走过了人生的低谷,在他失意,苦闷的时候照顾他,安慰他,给他希望。他也认为巧珍是不可多得的好女人,她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对她爱的痴狂。他发达之后,巧珍还是原来的样子,“高加林望了她的背影,见她身上仍穿着那件米黄色短袖,一切都和过去一样。”她想把家里的狗皮褥子拿给他——高加林嫌弃;她想把自己攒的钱给他——高加林拒绝。

高加林发达以后,他变心了。在能谈及14种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黄亚萍和只会说你们家的老母猪下了12个猪娃,一个被老母猪压死了,还剩11个,第二天又死了一个的刘巧珍中,他选择了前者。他觉得他与前者有共同话题,能够聊得来。她觉得黄亚萍高尚,刘巧珍俗气,放弃一个俗气的女子,选择一个众人都会选择的女子,她认为再合适不过。(如果你也觉得刘巧珍俗气,那是你的眼里有了沙子,是我们弄脏了爱情)他自以为的这种高尚是由地位升迁带来的,其他的没有任何变化。给人的一种感觉是以前爱着的这个人,是迫不得已才爱着的,现在的爱着的人才是能够产生灵魂共鸣的人。

爱是很纯粹的东西,跟家庭地位出身都没有必要的关系,路遥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点。高加林和黄亚萍在一起后面临了精神的空虚,焦虑,他觉得还是刘巧珍好,这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女人,懂他的心,处处为他着想。

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在我们春风得意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陪伴我们走过峥嵘岁月的人。我们一定不要忘记,除了事业地位的改变,这个世界对我们而言没有任何的改变。像高加林,知识分子,他在升迁以后,他觉得跟黄亚萍在一起更好。他以为在人生得意的时候就可以背叛对方,他是那么的功利,他是男人的耻辱。

前段时间刷到《觉醒年代》,里面有个镜头(我没有考证),讲的是革命导师李大钊和他妻子的婚姻。他俩是娃娃亲,李大钊十岁那年,因为家里缺少女眷,他俩就成亲了。李大钊的妻子也是大字不识几个,但这丝毫不影响两人的感情,妻子支持李大钊的事业。与之相反的是鲁迅,1906年,鲁迅的母亲欺骗鲁迅说,将不久于人世。鲁迅归家后,看到满院子的张灯结彩,鲁迅在其母亲的安排下与大三岁的朱安结婚,。婚后两人没有感情,各自相安。朱安勤俭持家家,善解人意,想办法取悦鲁迅,有次朱安见鲁迅喜欢看穿着和服的女人,自己弄来穿,结果惹得鲁迅一阵厌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鲁迅误了朱安。

大量的案例表明,这个世界爱最大程度上的差别在于人心。有的人以为找个与自己文化水平差不多的人沟通起来就比较方便,结果人仰马翻;有的人以为嫁给了财富就等于嫁给了幸福,结果不幸来敲门;有的人贫贱时还能不离不弃,忠于对方;富贵后却不能相守,相伴到终。有的人因为高升抛弃了对方,有的人因为富贵抛弃了对方,有的人因为前途抛弃了对方……只要不想跟对方在一起,就会有很多理由,每个理由都是为了自己逃避责任的借口,但是缺少责任的幸福不存在。

也许有人已经帮你写好了结局,像高加林那样回到农村,黄亚萍前往南方城市,刘巧珍另嫁他人,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你曾渴望被人理解,其实有人能够给你安慰,你就应该知足。

人这一辈子还是少浪费别人的感情,多珍惜每一段爱。

我愿你是生着翅膀的大雁,哪一块土地更适合你生存,你就应该在那里当做你的家,自由的去爱每一片云。

0 阅读:182

泪点的情感故事

简介:人因为情感变得复杂,同样因为情感丢掉原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