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启慧光,悟入自在
——读《金刚经修行大义》随感
《金刚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箴言,宛如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瞬间驱散了我内心长久以来的重重迷雾。这部承载着古老智慧的经典,绝非仅适用于深山古刹中修行者的专属指南,它更是一盏能为现代人心带来安宁与慰藉的明灯。在反复诵读与品味的过程中,仿若置身于一场精雕细琢的心灵修炼之旅,每一次领悟都如切磋琢磨般,让内心的智慧愈发莹润。
承蒙师父慈悲,著述《金刚经修行大义》。有幸拜读师父对经文逐句的深入解读,那种与内心深契的奇妙,怦然心动之感实在难言表,感恩之情如潮水般在心中涌动。感同师父证悟后的涕泪悲泣,体会到师父心怀悲悯度化众生的宏愿。师父就是那个指月之手,度我们登岸而弃船,望月而废指。他以自身的智慧与慈悲,为我们指引通向觉悟的道路,待我们有所领悟,便如同登岸之人无需再依赖船,见月之人无需再执着于指。
回想往昔自己读经的经历,彼时《金刚经》于我,宛如天书一般,只是机械地诵读文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明白背后的深刻哲理。其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四句偈语,可谓是众人皆知。十年前初读,满心皆是困惑,尤其是那句“应作如是观”,究竟该如何理解与践行,着实迷茫。此后十年间,虽不断诵读,已然能够顺畅念出,可对于其中蕴含的深意,始终如雾里看花,难以参透,更别提将其切实奉行。
近两年,历经生活中的种种起伏波折,我终于如拨云见日般恍然大悟:原来这世间万象,确实如同虚幻之梦,而我一直以来,都太过执着于“一切皆为真实”的念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从而被烦恼和痛苦紧紧缠绕。读完师父的《金刚经修行大义》,就仿佛千年黑暗的密室中,突然照进了一束光。在师父时常教授中,我时刻带着这份对世界虚幻本质的觉知生活,以幻修幻,认真扮演好自己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色,做好当下该做之事,不再对一切事物过于较真。奇妙的是,如此一来,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变得自在圆融起来。有时我不禁暗自思索:究竟是世界本身发生了改变,还是我的内心发生了变化?或许,只是我不再对世间的一切那么执着当真了吧。原来这娑婆世界,本就是一个借假修真的琉璃道场。并非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改变了,它一直如此,从未变动,只是我们的心性被执着和染污遮蔽,才看不清这原本的真相。
读经能汲取能量,听经亦是如此。特别是师父所著的《金刚经修行大义》,其中蕴含着师父鲜活且可触可感的能量加持。无论是静心阅读,还是聆听讲解,都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强大加持力。在当下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我们的欲望被无限膨胀。《金刚经》中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并非是让我们放弃追求,而是教导我们学会超越对事物的执着。就如同莲花虽生长于淤泥之中,却能保持自身的洁净,不受污染。我们同样可以在世俗生活中穿梭,却不被世俗的种种诱惑与烦恼所羁绊。当我们学会放下对结果的执着,将全部的注意力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个瞬间,反而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与洒脱。
在节奏飞快的都市生活里,《金刚经》所蕴含的智慧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焦虑的根源在于对未来的过度恐惧,压力则来自于对得失的过度计较。当我们学会放下心中的执念,心灵便能寻得栖息的宁静港湾。
《金刚经》还强调了破除我执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会感到孤独,很大程度上源于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在自己的内心筑起一道道高墙,试图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安慰,却在不经意间与真实的情感连接渐行渐远。而“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句经文为我们揭示了破除我执的关键。这种无我的智慧,并非是要否定自我的存在,而是让我们站在更广阔的视角去认识自己。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它既没有失去自身的独特性,又能获得与大海同存的永恒。
在都市生活中,修行并非一定要远离喧嚣的尘世。通勤途中的一次深呼吸,工作间隙品味一杯清茶的片刻宁静,行住坐卧皆可以成为我们修行的契机。《金刚经》的智慧,教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觉知。当面对压力时,记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明白“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些教诲并非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一种积极主动地超越困境的智慧。
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中,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庙宇。这座庙宇无需华丽的装饰,只需拥有一方宁静的心田。在这里,我们可以让疲惫的灵魂得到栖息,探寻生命真正的意义所在。
《金刚经修行大义》所蕴含的智慧,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滋润着现代人心干涸的心灵。它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修行并非在遥不可及的远方,而是就在当下的每一个瞬间;觉悟也并非在别处寻觅,而是就在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当我们以充满智慧的眼光去观照这个世界,以慈悲为怀去对待世间众生,即便身处繁华都市的喧嚣之中,也能够找到内心的安宁与祥和。这或许正是师父慈悲著就此书的本意吧!这无疑是给予我们后学之人最为珍贵的礼物,其终极目标在于弘扬正法,随缘讲授,让我们这些后学能够“明心见性”,也就是通过破除对一切名相的执着,发现自己本就具备的佛性。正如经中所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真正的佛性,无相无形,难以用言语表述,不可捉摸。就在于让我们明白,修行的最高境界,并非是向外去追寻什么,而是向内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禅,不在遥远的地方,也不在经卷的文字之中,它就在我们内心觉醒的那一刻。只要我们的心能够无所执着,智慧的灵光自然就会显现。愿我们在这本《金刚经修行大义》中获取般若智慧,同登彼岸。
乙巳年春分慈兰(桂亮兰)于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