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短视频的时候,那个穿得跟东北大花被面似的小伙李美越总在推荐页蹦跶。七百多万粉丝说没就没了三十万,这事儿比超市大甩卖还刺激。去年他穿着大花袄在国外街头溜达的视频火得一塌糊涂,谁能想到给老外当翻译能把饭碗砸了?
说起来这事真跟电视剧似的。央视报道外国网红"甲亢哥"来中国玩,李美越给人当翻译本是个露脸的好机会。可网友们眼睛比监控摄像头还尖,发现他翻译的时候老爱加戏。人家老外夸中国菜好吃,他非得补一句"吃多了会胖",整得跟美食点评似的。这些片段被截出来做成合集,在微信群里传得比过年红包还快。我蹲他直播间看了道歉视频,播放量都飙到五千万了。他还是戴着那副耍酷的墨镜,手指头把衣角都拧成麻花了:"我真没想给咱国家丢脸,就是玩梗玩脱了。"这话让我想起上次表弟在家庭群里发土味情话,被七大姑八大姨连环轰炸的场面。评论区有人心疼他说"都是为了节目效果",也有人怼他"文化输出不是耍猴戏"。这波操作直接让他的钱包缩水。听说现在接条20秒广告只能拿30万,比同级别的网红少了两成。最绝的是网友扒出他三年前就注册了公司,连英文名都注册商标了。这不就跟明星开火锅店一个路子么?去年他在纽约时代广场穿大花袄溜达的视频,搞不好就是精心设计的"爆款密码"。现在二手平台上可热闹了。之前卖198块的东北大花T恤,现在59包邮都没人要。有个东北老铁跟我说:"前阵子靠着'李美越同款'的噱头,我月入过万,现在家里还屯着五百件,当抹布都嫌掉色。"这过山车般的剧情,编剧都不敢这么写。其实这事戳中了好多网红的痛点。大家都想当文化桥梁,可中外文化差异这个大坑,谁踩谁知道。去年某女明星在海外节目里把"鹤立鸡群"说成"鸭子开会",被网友追着骂了三个月。我认识个做跨国直播的老哥说,现在给网红培训都得加个"雷区探测仪",生怕说错话。
记得前年有个游戏主播把端午节说成韩国的,当场被弹幕喷到自闭。后来他跑去武汉直播划龙舟才慢慢洗白。这次李美越倒是反应快,道歉视频发得及时,掉粉速度总算踩了刹车。圈里老司机支招,让他带老外去菜市场砍价、去广场舞battle,既有趣又能传播真东西。刚刷到他最新视频,在西安回民街抱着海碗吃泡馍。弹幕飘过一句"好好说话别整活",他愣了三秒突然蹦出句陕西话:"额知错咧!"这机灵劲儿,跟明星处理绯闻有得一拼。这事给咱普通观众也提了个醒。刷视频哈哈一笑的同时,咱们的点赞和吐槽都在影响创作方向。下次看到老外被忽悠着吃臭豆腐配崂山白花蛇草水,是该跟着乐还是该较真?文化传播这事儿,就跟吃火锅似的,辣度不够没滋味,太辣了又伤胃。突然想起我家楼下理发店的托尼老师,非要把"剪刘海"说成"空气感造型设计"。你看从七百多万粉丝的大网红到街边小店,大家都在变着花样找存在感。这中间的尺度把握,就像我妈炖红烧肉——火候大了糊锅,火候小了不入味。最后想问问大伙儿,你们见过哪些既有趣又不踩雷的文化传播?前两天看见个大学生用京剧腔唱《孤勇者》,评论区有人说这是创新有人说毁经典。要我说啊,文化这东西就跟老棉袄似的,既要传承针脚,也得换个新里子。你们觉得呢?上次聊明星汉服造型时,有个姑娘自己设计的改良马面裙让我记到现在,说不定下个爆款就在咱们评论区里藏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