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忍嗜杀一战成名——湘军名将曾国荃与吉安之战

凡旋聊历史 2025-03-28 15:36:44

湖南长沙——天心阁

道光四年(1824)十月,曾国荃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耕读家庭。兄弟四人,曾国荃居幼,长兄曾国藩大他十三岁。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企望子孙科举成名,不惜代价。但曾家子孙确实资质平凡,曾国荃父亲曾麟书先后参加16次院试,于43岁时中秀才后为塾师。曾国荃“少负奇气”,五岁入自家私塾,由其父启蒙授教。道光十八年(1838),27岁的长兄曾国藩终于通过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踏上了坎坷的仕途之路。道光二十年(1840),16岁的曾国荃随父到京师,得到曾国藩的用心教导。

曾国荃像

两年后,曾国荃离开京师回原籍参加乡试,开始走上了科举之路。曾国藩送他到卢沟桥并赠诗为别:“辰君平正午君奇,屈指老沅真白眉”。“辰君”“午君”“老沅”分别代指曾国藩的三位弟弟,其中老沅就指曾国荃。古人以“白眉”比喻兄弟或侪辈中的杰出者。语出《三国志·蜀志·马良传》:" 马良 ,字季常 ,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良 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曾国藩认为,曾国荃在兄弟几人之中最为出色。但曾国荃的科举之路并不平坦,多次参加乡试却屡试不第。咸丰二年(1852),被举为优贡。所谓优贡,其实就是那些不能以举人、进士作为正途出身的生员,朝廷怕有遗珠之憾,便由地方每三年选一些比较好的送到礼部,称为优贡生。起初还没有录用的规定,直到同治年间才规定可以做官。

京郊卢沟桥

不料在获得优贡生之后,老九的命运发生了转变。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直接打乱了南方数省的正常科举考试。湖南省为此停办了多年的省级乡试。曾国荃的科举之路戛然而止。只好师从湘湖大儒罗泽南,攻读经世致用之学。湖湘文化独特的理学传统和经世风气,以及曾国藩对曾国荃的言传身教,对曾国荃政治理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咸丰三年(1853)3月,洪秀全率领太平军于攻下江宁(今南京),定都于此,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廷相对峙的太平天国政权。次年冬天,时任吏部右侍郎的曾国藩在籍为母丁忧,奉旨组建湘军,以抗击太平军。咸丰四年(1854)10月,曾国藩率领湘军在长沙誓师,兵分三路,收复了岳州,直达湖北,攻占了武昌及汉阳。咸丰皇帝为示勉励,实授曾国藩为兵部右侍郎,令其乘胜东下进军江西,抗击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的西征军。

曾国藩像

翼王石达开虽然年轻却文武双全,在太平军中享有崇高威信。咸丰四年(1854)冬,石达开一败曾国藩,打退湘军对九江的围攻;二败曾国藩,于湖口重创湘军水师;三败曾国藩,湘军失守樟树镇。经过短短的几个月,太平军采取“落其枝叶,以撼其根本”的战略,在攻占了江西十三府中的八府五十多州县后,合围南昌。曾国藩率领的湘军被困守在南昌和南康两府之间的狭小地区,动弹不得。在曾国藩“道途久梗,呼救无从,中宵念此,魂梦屡惊”之际,曾国荃投笔从戎,与新任吉安知府黄冕商议,向湖南巡抚骆秉章申请,招募兵勇3000人,于咸丰六年(1856)赴援江西,兵锋直指吉安,故称其军为“吉字营”。吉安古称庐陵,位于江西西部,素有江右望郡之称,为太平军在赣南重要的战略基地,是阻止湖南清军进入江西的咽喉要地之一。

江西吉安——万安古城

十一月,曾国荃的“吉字营”攻陷安福等地后,与湘军周凤山部合围吉安。此时,石达开被东王杨秀清强令率军回天京,参与攻击清军“江南大营”,留下岳父黄玉昆主持江西军务,节制各路兵马,与湘军对峙。太平军吉安守将是翼王石达开麾下的第二悍将傅忠信。两军在吉安城外交战多场,互有胜负,双方进入相持阶段。咸丰七年(1857)二月,曾国荃父亲曾麟书去世,曾国荃随大哥曾国藩回家奔丧。六月,周凤山部闹饷哗变,太平军趁机发起反攻,湘军溃败, 吉安之围遂告破解。湖南巡抚骆秉章和江西巡抚耆龄决计大加整饬,参劾周凤山御下不严,将其军调往他处,同时奏请曾国荃提前返回江西战场,统辖围攻吉安各军。十月,曾国荃统领湘军再次进逼吉安。

湖南巡抚骆秉章

吉安城东濒临赣江,曾国荃一方面调集湘军水师舰船往来游弋,昼夜不停巡防,并架设浮桥,用数道铁索拦江,阻断太平军水上通道。另一方面在吉安城西、南、北三面开挖长壕,切断城内太平军与外界的陆路联系。这是曾国荃独自指挥湘军的第一战,也是他首次采用“铁桶合围”之策。此后在率军攻城时,曾国荃经常采用这一战术,故得了一个“曾铁桶”的名号。虽然太平军多次击退湘军的进攻,但因水陆通道皆被切断,城内粮食弹药无法得到补充,吉安城岌岌可危。咸丰八年(1858)五月,傅忠信决定突围。太平军扎了几十架竹簰,上面装满炸药,向湘军架设在赣江之上的浮桥冲去,被湘军在半道拦截,将之全部缴获。两天后的深夜,太平军故技重施,终于把浮桥、铁链和竹缆全炸毁了,但是后面跟进的大队人马遭到了湘军水师的拦截,突围失败。

朱坊乡新民村古楼隘——南康知县周汝均建于咸丰八年

七月间 ,太平军不得不以稀粥果腹,后来只能以鼠雀、草根、树皮充饥。曾国荃趁吉安城内孤立无援、弹尽粮绝之机,派细作混入城中,实施分化离间手段,使守城的太平军彼此猜疑,甚至相互袭杀。八月十五日,城内部分守军约为内应,湘军发起猛攻,吉安城终于被曾国荃攻破,傅忠信率军与湘军血战,最后一千余残军从东门突围,逃往福建与天京事变后出走的翼王石达开汇合,其余守军全部战死。破城后,曾国荃自食其言、出尔反尔,下令将事先约定为内应及投降者的数百太平军统统斩杀。他对麾下说:“尔等心慈手软将来又留赣州无数贼种也”。吉安是太平军所占的江西八府五十多州县之中最后陷落的据点。吉安之战,标志着江西腹地的争夺以湘军获胜而告终。

翼王石达开铜像

吉安之战,曾国荃率“吉字营”击败了石达开麾下悍将傅忠信,一战成名,被清廷授赏顶戴花翎,升知府加道员衔。但曾国荃在吉安将投降和俘虏的太平军集体屠杀,从此,开启了其残忍嗜杀的先例。在之后的戎马生涯中,他变本加厉,疯狂杀俘,甚至屠城,滥杀无辜。由于曾国荃砍了太多头,所以人们或恐惧或厌恶地将他称为“曾剃头”。曾国荃令人发指的残暴,却得到湘军统帅曾国藩的默许和纵容。吉安之战后崛起的“吉字营”,在曾国荃的率领下,屡建奇功,成为湘军统帅曾国藩的嫡系部队和王牌军团。曾国荃与塔齐布、鲍超、多隆阿、李续宾一起,被誉为湘军著名的“五虎将”,在塔齐布战死后,逐渐成为湘军陆师的头号人物。

暴戾残忍——嗜杀成性

0 阅读: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