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冬天,大连周水子机场的气温降到零下3℃。
一个来自云南红河州山区的女孩李勒优穿着短裤和凉鞋,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她叫李勒优,是个8岁起就独自生活的孤女。
为了对抗黑夜的恐惧,她用绳子把门拴得紧紧的。
就在这一年,她参加了一档节目《变形记》,也因此认识了大连的单亲妈妈吴丽。
当时全村人为她凑钱买了一双运动鞋,这可是她人生中的第一双。
吴丽看到这个瘦弱的女孩后,毫不犹豫地把外套披在她身上。
这一举动开启了一段跨越3000公里的“母女情”。
吴丽是个单亲妈妈,刚开始只是作为节目参与者出现。
,李勒优的坚韧深深触动了她。
吴丽带着李勒优体验了很多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被拥抱、第一次吃牛排、第一次喊“妈妈”。
当李勒优怯生生地喊出那句“妈妈”时,吴丽当场泪崩,决定长期资助这个女孩。
从云南的茅草屋到大连的暖气房,李勒优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她学会了用淋浴、坐电梯。
吴丽还请了舞蹈老师来开发她的艺术天赋,让她有机会站上学校的舞台。
原本可能初中就辍学的李勒优,最终考入了大连的一所高校。
李勒优的人生转折点离不开她的三次关键抉择。
第一次是抓住机遇的勇气。
当《变形记》剧组进村选拔时,她主动展示自己喂猪、劈柴等生活技能,用淳朴打动了导演。
面对镜头的恐惧,她反复练习自我介绍直到深夜。
第二次抉择是她表现出的感恩而不依赖的清醒。
吴丽曾提出正式收养她,但李勒优拒绝了。
她坚持要靠自己回报家乡。
大学期间,她兼职教山区孩子跳舞,还将吴丽给的零花钱转捐给了云南的母校。
第三次抉择是跨越阶层的认知突围。
她利用城市资源学习电商运营,帮助家乡销售红糖、土蜂蜜。
到了2023年,她带动全村增收40万元,因此被授予“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的称号。
李勒优的故事也折射出了社会的一些现象。
节目组后期设立了专项基金,已经资助了127名山区儿童完成学业。
吴丽开创了“假期妈妈”模式,带动大连37个家庭结对帮扶山区孩子。
李勒优的案例促使多地出台“职业教育+企业 mentorship”政策,为寒门子弟打通上升通道。
时间来到2024年的冬天,已经成为舞蹈教师的李勒优带着30名山区孩子重回大连机场。
孩子们穿着整齐的羽绒服,与当年穿着凉鞋的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个曾经被命运薄待的女孩,用10年完成了从“受助者”到“施助者”的蜕变。
这证明了:真正的逆天改命,始于他人给予的温暖,终于自我觉醒的光芒。
像李勒优这样的故事,其实告诉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变形记”。
教育公平、情感扶贫以及阶层流动的可能性,都是我们在这个故事中可以找到的答案。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而每一个关注和支持都有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