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猴类进入石器时代?现实中的“猩球崛起”,会取代人类吗?

路昭观看科技 2025-04-11 03:55:22

在初中历史课本中,我们便了解到人类迈进的首个文明时代 —— 石器时代,其显著标志是各类石器的广泛使用。

现代人类学普遍认为,学会制造石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关键里程碑。

一旦踏入石器文明,意味着这种生物大脑已高度发达,足以构建起简单的小型部落,通过制造武器与陷阱来捕猎动物,进而踏上成为 “万物之灵” 的征程。

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大约在二百五十万年前掌握了制造石器的技能,自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进化之路,衍生出众多人科亚种,历经漫长岁月的优胜劣汰,最终只剩下我们这一优势种群。

谁能想到,当初那个看似不起眼的砸石头举动,竟牵出了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宏大史诗?

如果有人告诉你,世界上存在一种猴子也步入了石器文明,你会作何反应?难道电影《猩球崛起》中的科幻情节,真的要在现实中上演?

未来,这种猴子是否会取代人类,成为新的 “万物之灵”?

2018 年中旬,一则 “巴拿马白面卷尾猴进入石器时代” 的新闻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一些标题党还配上诸如 “引科学家担忧” 这般耸人听闻的副标题,仿佛人类明天就要与猴子兵戎相见。那么,这些猴子当真如传闻中那般厉害吗?

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 2004 年,科学家在巴拿马的小岛上开展考察时,惊奇地发现当地的白面卷尾猴正在用石头砸开坚果。

这一现象令科学家们倍感意外。黑猩猩等猿科生物使用工具的情况早已屡见不鲜,毕竟黑猩猩脑容量约为 420 毫升,已十分接近我们的祖先南方古猿,想不聪明都难。

而猴科动物的脑容量普遍在 300 毫升左右,虽说脑容量并非决定智商的唯一关键因素,但通常而言,猴子被认为没有黑猩猩聪慧。然而,世界各地的卷尾猴在使用石头方面的本领,却远超黑猩猩。

生活在南美洲的白面卷尾猴对一种棕榈科植物的种子情有独钟,可它们尖细的牙齿难以咬开种子坚硬的外壳。为了品尝到这心爱的美食,它们摸索出了一套巧妙的坚果破壳流程。

首先,用牙齿啃掉种子外面纤维质的外皮,接着将种子放在阳光下暴晒,待外壳干燥变脆后,卷尾猴会把种子放置在石头或树干的凹槽里,再用石头砸开,从而品尝到美味的果仁。

这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并非猴子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本领。

一只小卷尾猴通常需要花费七八年时间模仿成年猴子,才能成为砸种子的高手。科学家经过一年的跟踪观察发现,这些卷尾猴会投入大量时间挑选石头,它们还会仔细地对石头进行分类收藏,通过简单的叫声交流,甚至能够短暂地双足行走,其智慧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猴子。

更有意思的是,科学家曾在巴西挖掘出一处具有 3000 年历史的遗迹,其中发现了许多被精心收藏的石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石头并非古人遗留,而是古代卷尾猴遗忘在此的。

这表明,卷尾猴学会使用石头至少已有 3000 年历史。

这些研究成果一经报道,立刻吸引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众多媒体纷纷配上夸张的标题,宣称猴子进入了石器时代,人类地位受到严重威胁。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仅仅因为一群猴子学会用石头砸坚果,就断言它们进入了石器时代,是否太过草率?这些大肆宣扬的营销号,是否小觑了 250 万年前的直立人祖先?

在自然界中,学会使用简单工具的动物数不胜数。以黑猩猩为例,它们不仅会用石头敲砸,还会用木棍伸进蚂蚁洞钓蚂蚁吃。

此外,乌鸦也会使用木棍,并且在长期观察人类投喂观赏鱼后,部分乌鸦甚至学会将面包屑扔进水里钓鱼。更为著名的例子是海獭,它们酷爱吃海胆,为了敲碎海胆坚硬的外壳,海獭会仰面朝天漂浮在海面上,把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放在胸口,然后拿起海胆用力砸向石头。

就连猪齿鱼也学会了用坚硬的珊瑚碎片夹碎蛤蜊。无论是鸟类、鱼类还是灵长类动物,会使用简单工具的动物随处可见。

倘若将上述这些会用工具的动物都视为进入文明时代,那自然界中恐怕有太多动物都能被称作进入了石器时代,甚至可以叫 “珊瑚时代” 了。但实际上,我们所定义的石器时代门槛远没有这么低。

石器时代是人类考古学上的特定称谓。在石器时代之后,人类成功解锁金属冶炼技术,进而步入农耕文明。即便是最为初级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祖先的技术水平也远超这些历经数百万年演化的猴子。

在旧石器时代,古人可不只是简单地用石头砸坚果,而是发明了打制石器。他们选用燧石等硅质岩石作为原料,通过石头相互敲打,使岩石崩裂形成贝壳状的尖锐剥落口,从而制成具有尖锐切割面的石器。

这绝非易事,即便让现代人面对一堆燧石,若无人指导,也很难打制出合格的石器。并且,此时的石器种类已颇为丰富,主要可分为尖状器、削刮器、砍砸器、雕刻器、球状器五种。

尖状器呈两刃或三棱形的尖状,可用于打孔,或当作箭头;刮削器类似刀片,能进行精细切割;砍砸器即石斧一类工具的统称,可用于砍树、砸碎动物骨骼等;雕刻器是专门用于雕刻木头的小型石器;至于球状器,其用途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初步推测可能是用于投射的石弹武器。

从这些描述中不难看出,当时的古人已经能够对木头进行精加工。他们可以用长矛等武器狩猎大型动物,还能用木头制作各类生活用品,比如竹篮等物件,很可能从旧石器时代便已开始制作。只是由于木头年代久远难以保存,留存至今的大多是石器,故而被称为石器时代。

更何况,那时的古人已经学会了用火,享受着烤肉的美味,生活惬意自在。

到了中石器时代,古人开始使用打磨石器,不仅种类更加多样复杂,还学会加工玉石骨器,艺术细胞也开始萌芽。在长期与火接触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掌握了陶器的制作方法。

实际上,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进程中,学会用火才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在习惯使用厨房炉灶的现代人眼中,生火做饭似乎轻而易举。但你可知道,人类是所有灵长类动物中在进食上花费时间最少的。或许有人会反驳,自己一天到晚零食不断,怎么会用时最短?

然而,摸摸自己日渐圆润的肚子便会明白,这只是嘴馋,不仅能吃饱,还有多余能量堆积脂肪。而其他动物则是真的为了生存而奔波觅食。

对于未学会用火的动物而言,消化食物,尤其是肉类中的蛋白质,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且能量吸收率低。即便每次进食都吃到饱,也难以满足身体的能量消耗。

因此,它们常常在胃里的食物排空后,便立刻开始寻找下一顿,一生都在为食物忙碌。而且,由于缺乏高效的工具,捕食效率低下,一旦生活区域的自然资源减少,便会立即面临灭绝的危险。在这种生存压力下,生物根本无暇去创造更多劳动价值,更不会无聊地去探索木棍的多种用法,脑力自然得不到充分开发。

只有人类掌握了用火技术,吃上了精致的熟食,一顿饱餐能维持半天的能量需求,才有充足时间开发大脑。《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认为,人类语言能力的发展,与古人闲暇时聚在一起闲聊八卦密切相关。

倘若没有时间交流,人类的社交能力或许会像猴群一样局限,除了食物和繁衍,对其他事物漠不关心。

更为重要的是,用火减轻了人类消化系统的负担,使得牙齿和咬合肌逐渐退化,为大脑的发育腾出了更多空间。肠道功能减弱,也让我们能够将更多能量供给大脑,从而进化为高等智慧生物。所以,会用石头并非什么了不起的成就,学会用火才是智慧诞生的真正曙光。

由此看来,巴拿马白面卷尾猴远未达到石器时代的标准。何时它们能围着火堆欢歌笑语,用小石刀编制竹篮,那时营销号再宣扬 “科学家表示很担忧” 也不迟。

至此,我们已然明晰,巴拿马卷尾猴的智慧程度与文明水平相去甚远。科学家对它们的报道,也仅仅表明其会使用石头,并非夸大其词的进入石器时代。其实,若论地球上哪种动物最有可能演化出智慧,倭黑猩猩或许更具潜力。它是地球上除人类之外最为聪明的动物,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人类。

美国科学家曾培养过一只名为 “潘班尼莎” 的倭黑猩猩,其展现出的智慧令人惊叹。

虽然它不会读写,但已理解 3000 多个英语单词的含义,能够通过电脑触屏与研究人员进行简短交流。不过,这种交流也并非如外界所传那般神奇,它只是认识单个词语,却无法将这些词语组合成句子。

例如,它会指着 “我” 和 “苹果” 两个单词表达需求,却不会表述为 “我想吃苹果”。名词对它而言相对容易理解,而谓语、状语等需要抽象思维的词汇,则超出了它的理解范畴。

此外,研究表明,倭黑猩猩具有类似人类的情感表达,甚至能够被教会用火做饭。

然而,即便有个别倭黑猩猩掌握了用火技能,由于缺乏复杂的语言来传承技艺,它们也难以将知识传递给后代,更无法建立起复杂的文明。更为关键的是,如今地球已被人类大规模开发,留给其他动物的发展空间极为有限。

所以,除非人类因特殊原因消失,否则其他动物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充分开发大脑,我们大可不必为此担忧。

0 阅读:0

路昭观看科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