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超聚变探索者大会2025”在郑州市郑东新区交付使用不久的超聚变总部基地举行。会上,董事长兼CEO刘宏云的演讲令人震撼:超聚变成立仅三年时间年收入规模便突破300亿,迈进400亿,算力业务稳居中国服务器市场第二,以惊人增速实现从0到1的跨越。
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刘宏云
更令人瞩目的是刘宏云对未来趋势的前瞻洞察:AI、数据、算力、能源等要素将重构未来20年产业格局,硅基与碳基融合催生的智能体将具备自主推演、决策、灵活执行等生命智能特征,未来20年将重构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为此,超聚变发布“共建智能体时代”战略,以东西方双生态南北向安全异构为根基,聚焦AI大模型使能、智能算力、数据驱动和高效能源四大核心领域,通过技术创新为城市与企业打造全场景智能体解决方案,彰显“探索不止”的核心理念。
从三年营收三级跳到定义智能体时代,超聚变以“方向判断力+组织变革力+团队凝聚力”三大核心能力,完成从行业破局者到未来定义者的蜕变,为我们树立了战略升维的标杆范式。
一、鹰的重生:风暴中的启航与生存法则2021年11月,当数字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产业格局时,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在郑州正式启航。这个诞生于算力产业变革前夜的“雏鹰”,初期面临着堪称严苛的生存挑战:仅有服务器单一产品,行业案例与客户基础近乎空白,基础设施建设尚在襁褓之中。正如雄鹰破壳初期的脆弱,超聚变在成立伊始便置身于技术迭代风暴与市场竞争漩涡的中心——AI算力需求呈指数级爆发,传统IT架构面临向智能体时代的范式转移,全球服务器市场格局在云计算、边缘计算的冲击下剧烈震荡。
然而,生存的本能与对产业本质的深刻洞察,让超聚变迅速制定了“三年三级跳”的生存战略。面对算力产业格局的剧烈变化,超聚变以“生存本能”为驱动力,郑州基地甫一成立就实现了“3分钟下线1台服务器”的高效生产,年产能达65万台,自动化率85%。这一产能支撑了其快速扩张。在算力业务领域,公司以“双生态战略”为翼,同步布局东西方技术体系,打造兼容x86与ARM架构的全场景算力产品矩阵。这种“双轨并行”的策略,使其在2022年便实现国内服务器市场占有率快速攀升,2023年营收突破100亿大关,2024年营收达435亿,2025年预测营收达500+亿,以60%+的年复合增长率,完成了从0到1、从行业新兵到第二阵营领军者的裂变式增长。
在业务拓展上,超聚变采用“双轮驱动”策略:一方面持续深耕算力基础设施,在AI训练、边缘计算等领域保持技术领先,为运营商、互联网企业构建弹性算力底座;另一方面,提前一年启动城企数智与智慧能源两大新业务,将数据智能与能源管理能力外溢,赋能城企数智与智慧能源业务,形成“算力-数据-能源”的价值闭环。
如今的超聚变已获得全球客户广泛认可。现已服务世界500强企业超百家,互联网、运营商、超算中心等算力高地客户达60+家,服务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超万家客户。超聚变在海外市场三年复合增长率达50%,在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建立本地化供应体系。
全球化布局的背后,是超聚变对“生态共生”理念的深度实践。超聚变的全球化布局以“郑州总部+7大国内研发中心+3大海外研发中心+13个海外代表处+6大全球供应中心+6大全球技术支持中心”为核心,汇聚1.2万名研发人员,形成“双核驱动”模式。
国内:郑州航空港基地年产能65万台,全球备件中心覆盖11个国家自建仓,4小时备件交付能力支撑全球服务。
海外:马来西亚供应中心年产能20万台,墨西哥基地2025年投产后将实现“本地研发-本地制造-本地服务”,形成覆盖全球的供应链网络。
这场历时三年的“生存之战”,本质上是超聚变对产业价值链条的重新解构。当同行沉迷于硬件规模竞争时,公司已洞察到智能体时代的核心命题——算力不再是单一产品,而是“算力+数据+能源”的价值综合体。这种认知上的领先,让超聚变在风暴中找到了独特的生存坐标:以算力为基,数据为脉,能源为血,构建起支撑智能体时代的基础设施体系。
如果说生存阶段的超聚变是在风暴中学会展翅,那么在“活下去”的同时,紧抓技术攻坚则是一场堪比“老鹰重生”的自我革命。这一过程中,超聚变展现出对技术风向的精准预判:当液冷技术尚处行业导入期时,公司率先投入研发。
2022年,超聚变联合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冷板式液冷服务器可靠性白皮书》推动液冷设计从“定制化方案”升级为“模块化标准”,兼容90%以上主流服务器硬件。
2023年发布的“液冷开放架构白皮书”,首次将服务器液冷设计标准化,通过冷板液冷与浸没式液冷的混合架构,实现机柜密度提升50%,散热功耗降低40%。这一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散热难题,更推动行业PUE标准从1.5时代迈入1.1时代,为“东数西算”等国家战略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在华南数谷大数据中心,其FusionPoD液冷整机柜服务器甚至实现PUE低至1.06,年碳排放减少量相当于种植300万棵树。
在CDCC 2024数据中心标准大会上,超聚变FusionPoD液冷整机柜服务器获得全球首个TUV南德制冷PUE能效认证,成为行业标杆。
在刚刚结束的“超聚变探索者大会2025”上,超聚变专用计算副总裁亓炜对发布的三款专用计算领域重量级新产品:工控机、工业操作系统和软PLC控制器进行了深入介绍,他表示:“在数字化转型加速的今天,数据、算力正从各个场景走向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超聚变将从边缘层切入,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面向智能制造领域,提供算力+AI+数据的专用计算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加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程”。
超聚变专用计算副总裁亓炜
凭借纵向做深的硬核实力,当超聚变在2025年营收即将突破500亿大关时,其业务版图已呈现出令人惊叹的立体化布局。在算力领域,公司形成“通用算力+异构算力+边缘算力”的全场景覆盖,2024年AI服务器市占率达25%,国内市场稳居第二,AI服务器市占率突破25%,成为唯一同时服务于百度、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与金融央企的核心供应商。同年,超聚变的液冷服务器成为各互联网大厂与超算中心的首选方案,市占率高达40%,奠定了在绿色算力领域的领先地位。
这些技术突破的背后,是超聚变以探索为翼对“根技术”的执着追求。每一次向下的俯冲与沉淀,都在重新定义向上的方向,都再不断抵达业务的本质。截至目前,公司的xLAB实验室,聚焦硬件架构、软件定义、工程工艺三大领域,累计申请专利3200余项,其中液冷散热、异构计算等核心专利占比达40%。这也让超聚变在智能体时代的技术竞赛中,拥有了不可替代的“硬核”竞争力。
目前,超聚变的xLAB实验室正在攻关的第三代液冷技术,目标将PUE降至1.05,接近理论极限;自研的智能运维系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数据中心故障自愈,运维效率提升70%;软件方面,将推出服务器操作系统,填补河南基础软件空白,提升战略韧性。
三、横向扩展:以IT赋能OT伴随着大模型AI爆发性增长,引入AI能力已经是城企数智化刚需。此次大会,超聚变CIO、城企数智事业部总裁蓝文广介绍,数智化转型的破局与重构是一项系统而全面的工程。“AI+数据”,作为数字化变革的核心基础,驱动思想、业务流程、组织架构以及产业生态的深刻变革与重构。超聚变基于算力基础设施优势,从0到1的业务重构与数字化变革的优秀实践,成为与客户伙伴共筑智能体时代的关键。
1个解决方案、1大平台、3项核心应用发布
基于深厚的根技术、业务重构能力以及三年多的业务设计和数智化实施实践,超聚变在此次大会上正式发布“xIBT业务变革与数智化转型服务解决方案、xRAY智能数据与AI使能平台,以及xERP、xCRM、xDRM三个企业核心应用”,为城市和企业提供更多数字化创新服务。
其中,城企数智事业部耗时两年研发的xRAY智能数据与AI使能平台,通过“数据资产化-算法工程化-应用场景化”三步法,实现跨系统数据的无缝对接与智能调度。在郑州“一网通办”政务云等标杆项目中,该平台整合了37个委办局的业务系统、实现200+数据源的无缝对接,数据共享效率提升60%,支撑“一网通办”场景下的秒级响应,彻底打通政务服务的“任督二脉”。2024年,超聚变又成功拿下某大型央企核心经营系统数字化转型项目,该项目涉及财务、供应链等12大核心模块的重构,通过“硬件+软件+咨询”的三位一体模式,帮助客户打破系统孤岛,实现业务流程效率提升。更具标志性的是,公司将自身从0到1的业务设计经验转化为方法论,为客户提供组织变革与流程再造的咨询服务,打破传统IT厂商“重技术轻业务”的局限。
历经万变,唯有本质不变。超聚变视本质为信仰和价值观,在不断探索中追问本质,穿越一次又一次的未知风暴。 作为智能体时代的探索者,超聚变敏锐意识到能源已成为智能体时代的生存基础。
超聚变以“车桩网智能体”为核心,构建“充-储-放”一体化解决方案。在“超聚变探索者大会2025”上,超聚变正式发布“质上加智,共建车桩网智能体”的智慧能源解决方案1.0战略,并正式推出首款分体式智能直流充电主机、快充终端、超充终端、液冷枪线、CDU等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新产品。
智慧能源解决方案1.0战略发布
这款分体式智能直流充电主机支持最高500kW超充功率,搭配自研液冷枪线,在郑州经开区超充试点,实现10分钟充电80%的行业突破;充电桩利用率提升35%,同步推出的电化学储能设备,采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电池寿命提升25%,运维成本降低30%。这些产品的规模化应用,标志着公司从数据中心能源管理向交通能源网络的战略延伸,开启“算力+能源”双轮驱动的新赛道。2024年,智慧能源解决方案订单收入突破2000万元;2025年,智慧能源业务营收占比预计达20%。据悉,超聚变的新型碳化硅功率模块研发已进入中试阶段,预计2026年量产后,将会推动能源转换效率提升15%,并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与低空经济。
四、重构新羽翼:“聚智A-in-One”解决方案重磅发布超聚变提出“AI、算力、数据、能源、材料、生物技术”六大技术驱动未来,并据此构建算力业务、城企数智、智慧能源三大业务矩阵。在此次大会上,超聚变算力事业部总裁张小华联合伙伴重磅发布的“聚智A-in-One”解决方案,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
“聚智A-in-One”解决方案正式发布
一站省心算力基础设施:依托超聚变东西方双生态基础设施,实现全场景算力布局,释放算力新价值,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算力需求。
归一化AI中台:传统AI开发面临算法碎片化、部署周期长、成本高企等问题,Fusion AI Space 2025让AI应用构建一步到位,将模型训练效率提升30%,推理延迟降低至50ms以下,有效提升AI开发和应用构建效率,降低AI应用部署成本,实现“算法-数据-算力”的深度耦合。
AI应用一体机:面对AI与算力的技术迭代,超聚变同步推出了FusionOne AI一体机。联合伙伴深度融合技术与行业场景,预装DeepSeek大模型,实现“开箱即用”的AI部署,加速AI应用落地,助力企业快速实现智能化升级。某制造企业应用后,缺陷检测准确率从85%提升至98%,部署周期缩短至72小时,成本降低60%。
孵化一个AI调优子产业:创新性地提出“AI调优子产业”概念,为中小企业提供“即插即用”的AI解决方案,部署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72小时,推动AI应用从“奢侈品”变为“必需品”。使能AI“从资产算力到好用算力”,实现AI调优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提升AI应用的性能与效果。
发表一个液冷AI开放联盟新实践:倡导产业共建,实现能力共享、架构开放、软件开源,推动算力产业共同发展。在刚刚结束的“超聚变探索者大会2025”上,超聚变联合产业伙伴发布最新《智算中心液冷整机柜服务器开放架构多样化算力兼容研究报告》,以实现架构开放、推动液冷产业共同发展。
升级一个生态计划:“聚智”生态计划聚火而生、智启新元,伙伴+超聚变让算力释放新价值,助力企业A时代快人一步。
重生的背后是重构。聚智A-in-One解决方案的提出,意味着超聚变正在打破惯性,抛弃延长线,通过重构不断逼近业务的本质,通过“伙伴+超聚变”的创新模式,助力客户在智能化浪潮中快人一步,释放算力新价值。
五、未来已来:共筑硅基与碳基共生的智能体时代当AI、算力、数据、能源、材料、生物技术逐渐成为驱动未来世界变化的六大核心技术因素,超聚变敏锐地捕捉到智能体时代的本质——不是硅基智能对碳基生命的替代,而是两者的共生进化。
超聚变的生态共建理念,更将这种共生关系拓展到产业层面,生态合作伙伴数量从2000家激增至24000家:与微软共建的AI原生异构推理引擎,解决大模型部署的算力适配难题;与中科加禾合作开发的脑机接口算力平台,为康复医疗领域的碳基智能体(如智能义肢)提供底层支撑;发布的“液冷开放架构”,吸引30余家硬件厂商、20家软件企业加入生态,联合中国移动、英维克等20余家企业成立液冷AI开放联盟,共享技术图纸与算法,推动算力基础设施的标准化与普惠化;通过“聚智”生态伙伴计划,设立10亿元生态基金,支持合作伙伴开发行业专属解决方案……
这些“开放、共享、共赢”的生态策略,让超聚变从技术提供者升级为生态构建者,通过技术共享、市场共拓、利益共担,构建起跨行业、跨领域的智能体生态网络。这种合作共赢的核心价值观,也让超聚变在三年时间内服务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0家客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企业。
超聚变的成长史,本质是一部持续自我颠覆的“重生史”。从成立初期的业务设计1.0,到2025年提出“让智算数能更好地服务您”的全新战略,公司始终以“根技术”为锚,坚持“向下扎到根”,在硬件、软件、工程三大根技术领域深耕,保持每年30%的研发投入增长。
2025年,超聚变营收目标直指千亿,但这只是这场进化之旅的新起点。正如蜕变的鹰脱胎换骨,是为穿越下一次的风暴重振羽翼。当智慧能源的液冷枪线接入全国超充网络,当城企数智的AI推演系统驱动城市治理变革,当算力业务的东西方双生态架构支撑全球智能体落地,超聚变的蜕变与重生从未停止,正在实现从商业公司向“数字基础设施运营商”的角色跃迁。这种跃迁的核心,是对“智能体时代企业价值”的重新定义——不是追求规模最大化,而是成为智能体生态的“基础设施提供者+价值连接器”。
在郑州总部的展厅里,“本质不灭,探索不止”的标语格外醒目。这八个字,既是超聚变三年成长的注脚,更是面向未来的宣言。当全球产业界还在争论智能体是“威胁”还是“机遇”时,超聚变已用行动给出答案:唯有持续探索技术本质,重构产业价值,才能在硅基与碳基共生的新纪元中,成为真正的“智能体时代共建者”。
超聚变正在书写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传奇,更是我们迈向智能体时代的宏大叙事。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超聚变的成长轨迹恰似一只雄鹰的翱翔之路:在风暴中学会展翅,在蜕变中重构自我。从0到500亿的跨越,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标志着一个以“智算数能”为翼的新物种,在这场永无止境的探索中,正在数字文明的苍穹下划出属于自己的永恒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