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在小组讨论时提到,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着“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和“小焦虑”这四大健康问题(简称“四小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他们个人的成长,更是对我们民族未来的一大挑战。他建议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的经验,鼓励未成年人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关掉屏幕24小时”的活动,让他们暂时离开虚拟世界,回到运动场、大自然和真实的社交环境中。
这个想法有点像“地球一小时”这样的环保活动,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家长期的健康习惯。
虽然这个建议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好,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引发了争议。红星新闻评论说,如果家长自己都天天抱着手机不放,那怎么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可能会问:“你们为什么还在玩手机?”这个问题直接点出了家庭教育中的主要矛盾。
数据也支持这一点: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只有37??而成年人的比例还要低,这说明家长自己都没有运动的习惯,很难带动孩子一起运动。家长不运动,这种习惯就更容易一代传一代。
不过也有正面的例子:比如成都建成了100公里的环城绿道后,市民骑自行车的人数大增。这说明提供合适的场所和条件确实能促使人们改变行为。
姚明说,“息屏行动”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1. 在家庭里,家长们要多陪陪孩子,而不是简单地把设备拿走。
2. 在公共服务方面,要多建运动场所,提供健身指导和比赛活动,解决没地方运动的问题。
3. 从国际角度看,他建议设立“国际青少年体育交流基金”,让中国青少年能在不同文化中当交流使者。
- 支持者:有人觉得这敲响了“屏幕带娃”的警钟。有家长说,“这个周末打算全家关掉所有屏幕去徒步。”
- 质疑者:有人担心“形式大于内容”,就算24小时不看屏幕也难解决长期依赖的问题,需要更多常态化的措施。
- 专家观点:清华大学的社会学教授认为,要达到“虚实平衡”,得从教育评价体系入手,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样才能腾出更多时间去户外活动。
姚明拿“姚基金”举例,他说体育不只是锻炼身体,还是培养价值观的重要工具。比如他们在偏远地区做的体育支教项目,通过捐器材、教技能,让青少年在运动中学会团队合作和如何面对失败。
“息屏24小时”不仅仅是个行动号召,更是大家对如何成长的一次大思考。如果家长们不玩手机了,社区里有了篮球场,学校也开始重视体育课,那么年轻人就能从沉迷虚拟世界转向真正的生活。就像姚明说的:“健康的身体和心态,才是国家未来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