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皇帝杀人,那是司空见惯的事。但灭十族这种事,中国历史上只发生过一次,他就是明朝的方孝孺。说起来方孝孺,他既不是带兵的将军,也不是谋权的政客,就是个满脑子孔孟之道的文人,却让刚得了天下的朱棣发了狠;不仅杀了他全家,连学生朋友都没放过,凑成十族一共873人。
一、书生遇上造反的王爷,谁也没料到结局这么惨
方孝孺从就是个书呆子,他父亲方克勤是元朝遗民,从小就教他读《周礼》,讲君臣父子的大义。后来方孝孺拜在大儒宋濂门下,学问更是扎实,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还满脑子都是忠君报国的死理儿。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把他当成心腹,让他帮忙削藩。说白了就是削弱各地王爷的兵权,其中就包括燕王朱棣。
削藩?朱棣哪能让你轻易夺了兵权。1399年,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方孝孺作为建文帝的笔杆子,亲笔写下《讨贼檄文》,把朱棣骂成“乱臣贼子”,说他“违背祖训,谋夺皇位”。这文章传遍天下,气得朱棣咬牙切齿:等我打进南京,第一个收拾你!谁能想到,这场仗打了四年,最后朱棣真赢了。建文帝失踪,皇宫大火冲天,满朝文武忙着跪迎新君,方孝孺却穿一身素衣,跑到朝堂上放声大哭。他哭的不是建文帝的下落,而是周礼里的君臣纲常被人踩在脚下。
二、“灭十族就灭十族”,他一句话让朱棣破了千年律法
朱棣早听说方孝孺有名气,想着让他写即位诏书,既能堵住天下人的嘴,又显得自己宽宏大量。没想到方孝孺一进殿,就把笔摔在地上:你篡了皇位,还想让我帮你骗人?朱棣压着火气说:“生不怕灭九族吗?方孝孺梗着脖子喊:便是灭十族,又能怎样!这话彻底激怒了朱棣。按老规矩,最重的罪是灭九族,可朱棣偏要多算一族,他把方孝孺的学生、朋友、门生都算上,凑成了“十族”。于是,一场持续七天的屠杀开始了。
第一个被押来的是他弟弟方孝友。哥俩从小相依为命,方孝孺总把稠粥让给弟弟,如今却在刑场重逢。方孝友揣着半块炊饼说:哥,小时候你护着我,现在我陪你一起走。两人相视而笑,刽子手的刀都举不稳了。接着是他的学生廖镛,本该逃命的年轻人整理好衣襟:能死在先生身边,是学生的福气。最惨的是女眷:堂妹为护幼儿投井,士兵竟用长枪把孩子挑出来;侄女在狱中用头发串起《孝经》残页,血字未干就被拖走斩首。
三、杀了873人,却让他的名字在史书上永远发光
朱棣以为杀了人就能让人闭嘴,没想到适得其反。明英宗年间,有个老秀才在破庙偷偷立碑,不敢刻名字,只画了支断笔,每逢雷雨就哭:方先生的笔,是被皇权砍断的啊!到了万历年间,朝廷反而给方孝孺平反,修祠堂、进文庙,当年忙着拍朱棣马屁的官员后代,争着给他写传记,好像忘了自家祖上曾跪在新朝官服前磕头。就连清朝的乾隆皇帝,都题了块“正学流芳”的匾额。满人皇帝夸汉人书生,说白了也是借他的气节巩固自己的统治。
后世有人说方孝孺过于迂腐,不懂“识时务”。可你看他书斋里“为天地立心”的手书,看他《深虑论》里写;权力无道义如屋无承重墙,就懂他守的不是某个皇帝,而是读书人的“理”。他用死告诉天下:刀能杀人头,杀不了人心;皇权再大,大不过道义。
四、六百年后再看,他的“傻”里藏着中国文人的骨血
现在南京有条正学路,路边老槐树传说是方孝孺栽的。每到秋天,槐叶纷飞,就像那个抱诏赴死的身影从未远去。他走得很慢,怀里揣的不是诏书,是中国文人最倔的那口气——哪怕灭十族,也要在史书上刻下:有些底线不能踩,有些道义得有人守。有人觉得他不值,可反过来想:如果满朝文武都算着“识时务”的账,都忙着写贺表换官帽,那千年传承的“忠奸之辨”“义利之防”,又该谁来守?方孝孺的“傻”,恰恰是文明的“根”。总有一些人,一些事,比生命更重要。
六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或许不会面对那样的生死抉择,但他留下的问题依然锋利:当现实与信念相撞,你是选择低头写“贺表”,还是站成那棵不倒的老槐树,这大概就是方孝孺用鲜血留给后人的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