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风真的很大,我走在路上能听到不少人打喷嚏,擤鼻涕声层起彼伏,好多人都说有了“新毒株”。

一遇冷、风鼻炎就发作,其实是脾胃太虚寒了!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当脾阳不足,水湿停滞,形成痰湿,上犯鼻窍,形成弄湿、流清涕、鼻甲肥大等症状。
为什么只补脾不升阳,脾越补越寒?
中医认为,脾的运化功能需要阳气的推动。如果单纯补脾,忽略提升阳气,湿邪无法排出,反而加重脾胃负担,加重症状。
一味中成药,助阳升、脾健

这个方子是源自《伤寒论》的千年古方,解决了"只补脾不升阳"的问题。
组成:饴糖30g、桂枝9g、白芍18g、生姜9g、大枣6枚、炙甘草6g。
方解:
饴糖+桂枝:甘温补脾,辛温升阳
白芍+甘草:柔肝缓急,防止肝木克脾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固护肌表
前一阵门诊上来个7岁的小男孩,上来家长就说:“我家孩子这鼻子就没通过气,整天囔囔的,晚上睡觉张着嘴打呼噜,用了好多喷鼻药都不管用。”
仔细问诊后,还了解到两个鼻孔轮流堵,躺下躺下更严重,鼻涕像水龙头一样,一吹风能打十几个喷嚏。
再观察孩子,小脸蜡黄,下眼睑发青,吃饭也不好好吃,还没吃几粒米呢就说饱了,大便总是不成形,粘马桶。

查体的时候,鼻子里面苍白水肿,舌头一伸,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白滑;把脉时,小手冰凉,脉象沉细无力。经过仔细辨证,是脾阳虚型鼻炎。
治疗思路
根据孩子的情况,治疗要以温补脾阳、升阳同窍、固护卫气的思路来。
于是开方:太子参、炒白术、桂枝、白芍、辛夷、苍耳子、茯苓、生姜、大枣、炙甘草等。(辨证开方,一人一方)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是小健中汤组方,健脾升阳散寒湿;太子参、炒白术、茯苓健脾补气燥湿;辛夷、苍耳子一边通窍一边散寒。
调理了一周,孩子鼻涕变少了些,能躺下睡觉了,呼噜声变小了,吃饭也比之前有动力了,大便成型了。

孩子症状已久,还要巩固调理,再来的时候,孩子小脸蛋红润了,下眼睑不青了,鼻子的情况舒服多了,量了身高还长了1cm,就连老师都反映,现在孩子看着精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