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听话到主动思考,孩子的成长,从这4个转折开始

曼文随心课程 2025-04-01 04:44:30

你有没有在某个瞬间感叹过,“我的孩子咋这么任性,这么叛逆,连我说的都听不进去”?

实际上,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困扰,很多家长都会在这段时间感到焦虑,尤其是初中的孩子,那种感觉就像是逆风翻盘,真是比登天还难。

这一阶段,孩子正站在人生的转折点上,不仅要迎接中考的挑战,更得经历从“任性的小皇帝”到“能独立思考的小大人”的蜕变。

那么,孩子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开窍”呢?

这不仅是你对孩子的期许,更是你希望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有所突破,能独立思考的心声。

你渴望看到孩子从“哎呀,妈妈,我又忘带书包了”变成“哎呀,我得整理好明天的学习任务”,希望他能有羞耻心,主动做作业,甚至收起那份叛逆的情绪。

可是,这一切什么时候能发生呢?

1、孩子开始为分数掉眼泪

曾几何时,孩子的成绩不尽如人意,作为家长的你是不是第一时间会发火:“你怎么这么不努力,成绩跟聪明不挂钩的!”

你一番训斥下去,孩子的眼神总是那种淡定如水的表情,仿佛自己与这场风波无关。其实,这种反应背后是孩子情绪封闭的表现——羞耻心的缺失。

孩子的羞耻心并不是让他受罚,而是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想要改变。

那一刻,孩子突然被某种力量“吹醒”,开始有了更高的自我要求。比如,我表姐的孩子,成绩差到不行,但某一天,他自己主动要求去补课,面对曾经逃避的“低分”现实,他不再逃避,而是发自内心地希望做得更好,不再因为懒惰而失败。

那一刻,孩子内心种下了改变的种子。

2、主动做作业,告别“拖延症”

“放学回家,孩子第一件事就是抱着手机,吃饭也不放手,作业更是最后一分钟匆忙完成。”

这是很多父母常遇到的烦恼,尤其是初中的孩子,被互联网吸引,作业总是拖拖拉拉,最后一刻才临时抱佛脚。

可某一天,你突然发现孩子的手机时间减少了,开始主动坐下做作业,甚至不再需要你催促——这可是个大好兆头。

初中是知识量激增的阶段,孩子的主动性和自律性变得尤为关键。

有些孩子能在自我驱动下,主动坐下来做作业,主动思考问题,而不再依赖父母的催促。这时的他,已经开始走上了自学之路。而这,恰恰是自我管理的标志。

学霸与学渣的差别,常常就在于前者懂得提前准备,后者总是被逼出来。

我有个朋友的孩子,刚入初一时,成绩平平,根本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可到了初二某个下午,他忽然意识到自己的成绩已经堪忧,于是,他收拾好书包,主动报名参加补习班,开始按时完成作业。

想必,他终于明白了,不能再依赖别人催促,一切得靠自己。

3、叛逆期渐行渐远,愿意听父母的意见

孩子的“叛逆期”几乎是每个父母的心头痛,那种你说话他顶嘴,想管住他简直是放养状态的时光,考验着父母的耐性。

但你要知道,这种反叛并不意味着孩子永远不成熟,而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突破父母对他们的控制和期望,这是一种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

然而,当孩子经历了这一阶段,进入更加理智的时期,你会发现他开始不再顶嘴,而是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开始与父母平等对话。

尤其到了初二、初三,孩子的激素水平趋于稳定,思想也变得理性起来。

这时,你会发现他开始反思父母的意见,并逐渐将这些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你会看到,处理问题时他更冷静成熟,不再是那种一遇到问题就暴躁的人了。

这种变化,恰恰是孩子成长的标志。

4、不再只盯着答案,开始琢磨为何如此

还记得有一段时间,孩子做题时眼睛一直盯着答案,做着自己的题,心不在焉。每当遇到不懂的地方,第一反应不是自己思考,而是直接翻到答案上看。

这时,你可能在心里想着:“孩子,学习是为了理解,不是为了抄答案。”

但某一天,你突然发现,孩子在做题时开始不再急着看答案,而是自己琢磨题目的解法。他会问自己:“这道题怎么解?为什么是这样?”

他在尝试理解背后的原理,而不是单纯依赖答案。

这种思维转变,意味着孩子已经开始学会独立思考,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答案,而是追求问题的本质。

这正是学习态度的进步,也是“开窍”的象征。

所以说,孩子的成长没有捷径,只有通过时间的积淀和不断努力,才能看到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耐心和陪伴显得尤为重要。孩子是否能“开窍”,不仅仅是依赖他们的努力,更多的在于父母是否能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引导。

面对孩子的成长,家长要学会给孩子空间,同时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帮助。

所以,当你看到孩子开始主动思考,开始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时,那就是他们已经在走向成熟的道路上,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