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围城》
当方鸿渐在巴黎街头游荡时,他绝不会想到这句随口而出的俏皮话,竟成了二十世纪最精辟的婚姻寓言。
钱钟书笔下的围城,像面照妖镜映出世间男女的困境:唐晓芙的纯真、孙柔嘉的精明、苏文纨的傲慢,每个角色都在婚姻的迷宫里兜转。
百年后的今天重读经典,恍然惊觉:原来围城里的修行,不过是在烟火气中与自我和解。
01 选对象这事儿,跟菜市场买菜一个道理
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里写道:"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
这何尝不是方鸿渐们的困境?与鲍小姐的露水情缘、对唐晓芙的求而不得、同孙柔嘉的世俗婚姻,每个选择都像在玫瑰园里迷途。
现代人总在寻找"完美伴侣",却不知这恰似《小王子》中追着火车跑的人——永远在追逐永远达不到的远方。
苏文纨最终嫁给曹元朗,看似妥协,实则是对自我的清醒认知。正如法国哲学家阿兰所言:"婚姻的秘诀,在于接受不完美。"
我表姐当年相亲,看上个长得像吴彦祖的帅哥。结果婚后发现,这位"吴彦祖"袜子能攒一周不洗,吃鱼必须有人挑刺。
现在她常说:"当初要是选那个会修水电的胖小伙,现在都不用自己换灯泡。"
钱钟书早看透了这事,他在书里说:"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资本。"
就像买房子,样板间看着再漂亮,过日子还得看下水道通不通。
02 好婚姻都是"熬"出来的
钱钟书在《槐聚诗存》里描绘的婚后生活,远比小说更动人。杨绛生女儿住院期间,他每天穿越半个北平,提着砂锅送鸡汤。
这种相濡以沫的温情,恰似《我们仨》中描写的日常:读书台灯下的剪影、厨房里的烟火气、病榻前的相守。
《围城》里最妙的隐喻,当属那座祖传老钟。方鸿渐与孙柔嘉吵架时,老钟"当当"敲了六下,惊破婚姻的幻象。
这让人想起沈复在《浮生六记》中的感悟:"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真正的围城突围,不在换人而在换心境。
就像日本茶道"侘寂"之美,要在缺憾中见圆满。
钱钟书和杨绛的婚姻为啥被人羡慕?杨绛生孩子住院,大才子钱钟书每天在家闯祸:打翻墨水瓶、弄坏台灯、不会系鞋带。
要搁现在,早被骂上热搜了。可杨绛总说:"不要紧,我会修。"后来钱钟书学会炖鸡汤,端着砂锅挤公交送医院,洒得满身都是。
我家楼下王叔李婶更绝。有次李婶气得要离婚,王叔半夜偷摸把结婚证藏腌菜缸里。
第二天跟媳妇说:"离婚行,但得等冬天腌菜吃完,要不坛子没人搬。"结果等到过年,两口子忙着备年货,早把这事忘了。
03 围城的门其实开着呢
陈道明饰演的方鸿渐,在电视剧结尾独坐城墙的镜头堪称经典。斑驳的城墙投下斜阳,恰似婚姻的双面性:它既束缚灵魂,又庇护生命。
这让我想起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的洞见:"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我完整性的前提下与对方合而为一。"
当代诗人余秀华写道:"一个能够升起月亮的身体,必然驮住了无数次日落。"
那些在围城里修成正果的夫妻,不过是学会了在日落月升中与生活讲和。
就像杨绛在《洗澡》中写的:"世态人情,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我同事老周最有发言权。当年觉得老婆太唠叨,离了娶个温柔的。结果新老婆是不唠叨了,可连他发烧40度都不知道买药。
现在他天天带着保温杯,里面泡着前妻给的枸杞配方。
钱钟书在书里安排方鸿渐最后也没出围城,这才是真智慧。就像小区里那些金婚老人说的:"哪有什么天生合适,都是你退半步我让三分。"
四、通关秘籍就三招
1. 学学菜场大妈砍价精神
婚姻里别总想着"改造"对方。就像买处理蔬菜,有点虫眼的茄子更甜。我二姨夫打呼噜震天响,二姨买了三十年耳塞,现在说:"没他打呼噜我还睡不着呢。"
2. 把日子过成连续剧
别追求什么高潮迭起,能拍成《家有儿女》就是成功。邻居小夫妻有个"周三夜市日",每周三哪怕吵架也得一起去吃烤冷面。现在孩子都上大学了,这个传统还在。
3. 给自己留个"逃生出口"
不是真要逃,而是要有自己的空间。楼下刘叔退休后天天在阳台养多肉,他老伴在客厅跳广场舞。两人各玩各的,但每天五点准时一起做饭。用刘叔的话说:"离得太近容易踩脚,隔条过道刚刚好。"
写在最后
重读《围城》至第三遍,忽然读懂钱钟书的慈悲。
他让方鸿渐在故事结尾依然困守围城,恰似留了扇希望的窗——真正的自由不在城外,而在懂得欣赏城头的那轮明月。
那些摔碎的砂锅、争吵后的眼泪、病中相握的手,都是岁月馈赠的舍利子。
去年回老家,看见老张蹲在楼道里抽烟。他媳妇从厨房窗户探出头:"死鬼,排骨炖好了,进来搭把手!"
老张掐了烟小跑进去,嘴里叨叨:"来了来了,放多少醋啊?"
这不就是《围城》的真谛吗?城里确实满地鸡毛,但把这些鸡毛扎成掸子,也能扫出一片清净地。
钱钟书要是活到现在,估计会在朋友圈写:"所谓围城,不过是万家灯火里,总有一盏为你而留。"
点个【在看】,愿你的围城里有热汤暖饭,有吵不散的爱人。
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