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资深公务员老张的案例入手,探讨一下基层公务员的晋级“两重天”。
案例如下:
2023年,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老张终于熬到了退休。工作35年的他,退休前仍是四级主任科员,而比他晚入职10年的副局长小王,却因职务晋升带动职级晋升,退休时已是三级调研员,享受处级待遇。老张的遭遇并非个例。
自2019年《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全面推行以来,制度初衷是让基层公务员“两条腿走路”,但现实中却形成了少数人“职务职级双丰收”与另一类人排队等空缺的鲜明分化。

比如:湖南某地级市副局长李某,晋升正科级领导职务后,仅3年便通过职级并行晋升为四级调研员,享受副处待遇。其职级晋升速度远远超过普通科员。
可见,职级晋升虽独立于职务,但担任领导职务的在考核中更容易认定为实绩突出,且职级职数常向领导岗位倾斜。
例如,市级机关中领导职务人员可兼任三级调研员,而普通公务员需竞争有限的一级主任科员名额。
2. 年轻骨干人员与“关键岗位”人员再来看个案例:黑龙江省鸡东县将防汛抢险、信访维稳等急难险重岗位表现突出者列为优先晋升对象,一名参与抗疫的科员因表现优异提前晋升三级主任科员。
另有部分地方通过“政治素质+工作实绩”双考核,打破论资排辈,让年轻骨干通过担任高难度高风险任务获得晋升机会。

比如:小编属地县为安抚即将退休的老同志李科长,将他从农机局科长调任非领导职务并晋升四级调研员,这样既腾出了实职岗位,又让老李享受了更高待遇。
部分晋升受困的“陪跑者”质疑:制度设计为何变味? 1. 职级职数“天花板”与领导职务有关联效应例如:某县直机关10个编制中,9人可享受科级待遇,但其中6个名额被领导职务者占据,普通科员需等待多年。
究其原因是职级职数按编制比例核定,但领导常优先占用名额。毕竟“近水楼台先得月”!
例如,市级机关一至四级主任科员比例虽达60%,但实际分配中,副局长兼任职级的情况非常普遍,导致普通公务员晋升通道变窄。
2. 考核标准模糊!领导认可比实绩更重要!比如:同事小刘虽连续5年考核为优秀,但因未获主要领导推荐,职级晋升多次落选;而一名与领导关系好的同事虽业绩平平却顺利晋升。
从上可知:职级晋升强调“德才表现”,但缺乏具体量化指标,主观评价占主导并助长了暗箱操作 。

根据地区发展水平、单位任务量动态分配职数,避免“一刀切”。例如,对承担乡村振兴等重点任务的基层单位增加职级比例。
2,重点是领导职务与职级解绑:禁止领导职务者兼任高等级职级,给普通公务员以晋升空间。 3,制定完善量化考核体系可引入积分制:将工作年限、年度考核、重大任务贡献等转化为积分,透明化晋升流程。
模仿鸡东县将防汛抢险等实绩纳入积分,优先晋升的好办法。
其次,引入外部专家或群众满意度调查,减少领导主观评价。

职级待遇按贡献分档。例如,对连续考核优秀者给予更高档位津贴。
结语:从“双轨制”到公平制 ,令人瞩目!职级并行制度的初衷是打破晋升垄断,但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遏制权力与领导话语权、回归激励本质。
唯有通过精细设计与透明操作,才能让“实干者得利、平庸者让位”!真正实现双轨并行,走向公平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