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22 日晚 8 点 19 分,京东外卖日订单量突破 1000 万单,这一数字背后是中国外卖行业的格局重构。从 3 月 1 日正式上线到破千万单仅用 52 天,京东以 "品质餐饮 + 高效配送" 的差异化策略,在美团、饿了么双寡头格局中撕开一道口子。这场竞争不仅是资本的较量,更深刻影响着普通人的生存逻辑。
在上海陆家嘴写字楼送餐的骑手王师傅发现,最近美团和饿了么的订单量明显减少,而京东外卖的单量却增长迅猛。"以前每天接 50 单,现在京东能分到 20 单,单价还比美团高 2 块。" 他的收入从每月 7000 元涨到 9500 元,更关键的是京东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这让 45 岁的他第一次感受到职业安全感。
对餐饮商家来说,京东的 "零佣金" 政策如同久旱甘霖。北京簋街的小龙虾店老板李女士告诉记者,入驻京东后每月节省 2 万元佣金,配合平台的百亿补贴,单量增长 300%。"以前美团抽成 25%,现在京东只收 5% 的配送费,利润空间一下子打开了。" 她计划用省下来的钱升级厨房设备,打造透明化后厨直播。
二、关税战下的外卖生存密码中美关税战硝烟正浓,这场贸易博弈的冲击波已渗透到餐饮行业。美国对华加征的 145% 关税导致花椒、辣椒等中餐核心调料价格暴涨 50%,洛杉矶的中餐馆被迫将宫保鸡丁价格上调 30%,客流量锐减 40%。而在国内,依赖进口牛肉的餐饮品牌同样面临成本压力,某连锁火锅品牌牛肉采购价从 34 元 / 公斤涨到 42 元,年成本增加 400 万元。
外卖平台的竞争为普通人提供了缓冲带。京东外卖通过 "预分仓 + 动态补货" 机制,将生鲜损耗率从 8% 降至 3%,帮助商家消化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广州的潮汕牛肉火锅店老板林先生说:"京东补贴后,雪花牛肉套餐价格比实体店低 20%,反而吸引更多年轻顾客下单。" 这种 "外卖反哺堂食" 的模式,成为餐饮行业抵御关税冲击的新路径。
对消费者而言,外卖平台的补贴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上海白领陈小姐发现,京东外卖的 "满 25 减 20" 金券叠加 PLUS 会员权益后,一杯星巴克咖啡实际支付仅 3.9 元。"以前每天喝瑞幸,现在改喝星巴克,每月能省 300块。" 这种消费降级中的品质升级,正是普通人应对经济波动的生存智慧。
外卖骑手群体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京东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的政策,倒逼美团、饿了么跟进,行业社保覆盖率从 30% 提升至 85%。杭州骑手张海洋 13 小时收入破千的新闻刷屏,背后是京东 "单量过 550 后每单 7.5 元" 的激励机制。这种 "多劳多得" 的分配模式,让骑手收入与工作时长直接挂钩。
但高强度工作也带来新问题。京东的智能头盔实时监测骑行路线,三次抄近道走机动车道就要培训考试。骑手小王抱怨:"系统派单越来越密,午高峰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这种 "效率至上" 的算法管理,正在重塑骑手的工作伦理。
在深圳龙岗,达达骑手小唐展示了跨平台接单的 "生存技巧":"早高峰接美团单,午高峰主攻京东,晚上跑饿了么,一天能赚 400 块。" 这种 "灵活用工" 模式,让骑手在平台竞争中获得更多选择权,但也面临社保断缴、职业发展断层等隐患。
四、普通人的城市生存新路径外卖行业正在成为普通人融入城市的 "新通道"。在河南新乡,京东外卖推出 "县域突围" 计划,通过 "0 元起送 + 满 6 减 5" 策略,单量月均增长 120%。45 岁的张大姐辞去超市收银员工作,成为京东兼职骑手,每天工作 4 小时,月收入 3500 元,"比以前轻松,还能照顾孩子"。
对创业者来说,外卖平台的低门槛提供了逆袭机会。成都的 "90 后" 夫妻开了一家只做外卖的 "幽灵厨房",主打川味冒菜,通过京东的 "品质堂食" 认证后,单量从日均 20 单跃升至 150 单。"不用租临街铺面,省下来的钱都花在食材上。" 他们计划用利润开设中央厨房,实现标准化生产。
在上海,外卖行业催生了新职业形态。32 岁的程序员李磊辞职创办 "外卖运营工作室",为中小商家提供菜单设计、活动策划等服务。"京东的零佣金政策让小商家有了试错空间,我的客户半年增长了 3 倍。" 这种 "数字服务商" 的崛起,标志着外卖生态链的成熟。
这场外卖大战的终极受益者是普通劳动者。京东外卖的 "品质革命" 正在重塑行业标准,倒逼美团、饿了么优化服务。但补贴战的可持续性存疑,摩根大通预测京东外卖年化亏损或达 180 亿元,相当于其母公司 2025 年经营利润的 36%。
对普通人而言,外卖行业既是避风港,也是练兵场。骑手可以通过积累客户资源转型社区团购团长,商家可以借助外卖数据反向定制产品,消费者则在比价中提升生活品质。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外卖行业为普通人提供了 "危中有机" 的生存样本。
当刘强东在深夜与骑手举杯共饮时,他搅动的不仅是外卖江湖,更是数亿普通人的命运齿轮。这场竞争或许不会终结,但它已经教会我们:在动荡的世界里,保持灵活、拥抱变化,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