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主持人患黑色素癌晚期,癌细胞扩散全身,最多还剩三个月寿命
2024年7月,65岁的台湾媒体人陈文茜对外公布最新病情:黑色素癌细胞扩散至全身,肺部肿瘤增大至10厘米,肝部布满大小不一的肿瘤。
医生给出生存期预判——最多三个月。
这是她继2019年肺腺癌手术后,再次遭遇恶性肿瘤的重击。
2019年6月,陈文茜在例行体检中发现肺部异常。

CT影像显示右肺有2.59厘米的阴影,穿刺活检确诊为肺腺癌。
她在三日内完成术前检查,于台北荣民总医院接受胸腔镜微创手术,切除右下肺叶及纵膈淋巴。
术后病理报告显示为早期肺腺癌,无需化疗。
出院后她每日进行呼吸训练恢复肺功能,三个月后重返工作岗位主持节目。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暴发期间,陈文茜持续出现低烧、盗汗症状,原以为是免疫力下降导致。
2023年10月全身PET-CT检查发现异常代谢信号,经多学科会诊,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全身转移。
肿瘤科医师调阅既往病历发现,其2019年肺腺癌手术前的皮肤科记录里,曾有左耳后色素痣增大史,但当时未做病理切片。
黑色素瘤确诊时,陈文茜的肺部转移灶从初检的3个增至11个,最大肿瘤直径达10.2厘米;肝脏转移灶呈弥漫性分布,超过20个病灶;脑部MRI显示枕叶存在0.8厘米的强化结节。

血液检测LDH数值超过正常值6倍,S100B蛋白指标超标4.5倍,这些数据符合晚期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
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肿瘤团队评估,其病情已不符合手术指征。
基因检测显示BRAF V600E突变阴性,PD-L1表达率低于1%,对靶向治疗和单药免疫治疗反应率有限。
主治医师建议尝试PD-1抑制剂联合CTLA-4抑制剂的双免疫方案,该疗法在台湾地区的客观缓解率约为35%。

治疗从2023年11月启动,每三周静脉输注纳武利尤单抗(每公斤体重1mg)联合伊匹木单抗(每公斤体重3mg)。
第三疗程后出现2级免疫相关性肺炎,胸部X光显示双肺下叶磨玻璃影,暂时中断治疗并给予每日40mg泼尼松。
2024年2月复查显示肝部部分病灶缩小30%,但肺部主病灶增长至11.3厘米。

陈文茜在社交媒体公布的治疗记录显示,免疫治疗期间体重下降8公斤,甲状腺功能减退需终身服用优甲乐,并出现持续性疲乏。
她在2024年5月的贴文中写道:“每天需吸氧16小时维持血氧饱和度,但看见检查报告中某些肿瘤缩小,就像在沙漠里找到绿洲。”
公众视野外的医疗数据显示,台湾地区黑色素瘤年发病率约每10万人1.2例,五年生存率从局部病变的98%骤降至转移期的15%。
陈文茜的病例特殊性在于同时存在两种原发癌病史,肺腺癌与黑色素瘤的共发概率约0.03%。

早在2000年,陈文茜就因乳房肿块做过两次切除手术,病理报告均为良性纤维瘤。
2008年体检发现膀胱壁增厚,经膀胱镜排查排除恶性可能。
2015年甲状腺超声检出0.4厘米结节,穿刺细胞学诊断为Bethesda II类良性病变。
这些经历促使她从45岁开始每年进行全身癌症筛查。

法律文件显示,陈文茜在2019年肺腺癌术后即完成遗嘱公证,名下房产、存款及著作权收益指定捐赠给儿童癌症基金会与安宁疗护机构。
其个人账户近年向台大医院肿瘤科捐赠超过2000万新台币,用于购买正电子扫描设备。
目前治疗团队调整方案为纳武利尤单抗联合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该临床试验在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进行。
最新血液检测显示循环肿瘤DNA浓度较峰值下降40%,但体能状态评分从2分恶化至3分,日常活动需轮椅辅助。

台北荣总放射科为其实施了五次肺部病灶姑息性放疗,总剂量20Gy,用以控制咯血症状。
营养科配置的高蛋白饮食方案将白蛋白值维持在3.0g/dL以上。
病床边的监护仪持续显示心率波动在90-110次/分,血氧饱和度依靠鼻导管吸氧维持在92%。
陈文茜的社交账号持续更新治疗进展,每条贴文平均获得5万次转发。

她在7月11日的视频中演示呼吸训练器使用技巧,数据显示当日账号新增关注者2.3万人。
评论区出现大量癌症患者分享的生存故事,其中肺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记录被置顶显示。
医疗团队每周四召开的多学科会诊中,肿瘤科、放射科、缓和医疗科专家持续调整治疗方案。
最新医嘱包括将免疫治疗间隔延长至四周,并添加抗血管生成药物阿昔替尼。

下次疗效评估定于8月第二周,将根据结果决定是否继续现有方案。
【版权声明】本文所描述的内容、图片均源自网络,旨在传递社会正能量,绝无低俗或不良引导之意。我们尊重并保护每一位创作者的版权及个人隐私,如有任何版权或人物侵权疑虑,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迅速核实并处理。对于文中可能存在的存疑部分,一经反馈,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