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无可离职传闻背后在管基金全部遭机构提前大额赎回

丹雪看商业 2025-04-24 09:18:26

文/任晖

4月12日,景顺长城基金发布四则公告,明星基金经理鲍无可单独管理的4只基金增聘基金经理。这四则公告引发市场轩然大波,有市场人士将其解读为鲍无可或将离任的信号。

其一,鲍无可目前管理规模为162亿元,对其投资策略来讲,这一规模并不算高。

其二,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是鲍无可的代表基金之一,是其管理时间较长且管理规模最大的一只基金。

其三,新聘的4位基金经理均为拥有15年证券投资管理经验的老将,且投资风格与投资方向和鲍无可存在较大差别,显然并非是“老带新”。

有媒体报道,鲍无可已向景顺长城基金表达离职意愿,后续还会卸任,但截至目前,景顺长城基金尚未对此传闻作出回应。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鲍无可的基金普遍表现不佳。同时,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多只基金遭到机构大额赎回。景顺长城基金是否存在让机构“先走”的内幕,也有待其给出回应。

另外,景顺长城基金在人事安排上也存在一定争议。本次增聘的四位基金经理与鲍无可在投资风格和投资方向上差异较大,未来相关基金大概率会出现风格漂移,这让基金持有人面临去留两难的抉择。

“双十基金经理”鲍无可

鲍无可是市场上少有的“双十基金经理”。当前,他在管8只基金,除上述4只增聘基金经理的产品外,还有4只由其单独管理。

来源:Wind,截至2025.4.22

由于投资风格与近些年市场较为匹配,鲍无可成为过去几年中最耀眼的基金经理之一。他管理的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在2019-2024年连续6年实现正收益。截至4月22日,在其任期内,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累计收益率达176.71%,在同期普通股票型基金中排名21/167。

鲍无可被业内称为“抗跌型深度价投”的宝藏基金经理。他的投资框架强调安全边际和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带来长期稳定现金流的公司,尤其偏爱高股息的股票,并且持股时间较长。

在行业配置方面,鲍无可比较青睐公用事业、通信、传媒、医药生物、交通运输和化工等传统行业。不过,鲍无可并非墨守成规之人,近2年也开始关注AI概念。

机构先走?

今年以来,鲍无可的基金表现欠佳,在管的8只基金全部亏损,且均排在同类基金后50%的位置。

来源:Wind,截至2025.4.22

更具争议的是,2024年年末,鲍无可在管基金均遭到机构大额赎回。据Wind数据显示,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的机构持有份额由16.13亿份降至8.73亿份;景顺长城价值边际的机构持有份额由24.38亿份降至13.8亿份;景顺长城能源基建的机构持有份额由6.34亿份降至2.85亿份。

我们对比了机构赎回份额和个股赎回份额,可以看到机构赎回的比例要大幅高于个人。

为何鲍无可在管的所有基金都遭到机构大额赎回?是否存在让机构“先走”的现象?景顺长城基金有必要给持有人一个交代。

持有人留守还是撤离?

本次人事安排最具争议之处在于,景顺长城基金增聘的四位基金经理与鲍无可的投资风格和投资方向差异巨大,这让投资者面临艰难抉择。

接管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的张仲维,其与鲍无可的投资方向差异化最大。资料显示,张仲维是一位科技成长风格的基金经理,标签是“国际化与科技成长”。景顺长城基金曾在2021年组建科技军团,张仲维正是其中一员。张仲维在近期的采访中他着重强调近两三年的投资重点在AI。他认为AI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行业之一,也是全球投资关注的焦点,值得长期关注。

来源:Wind,截至2025.4.22

接管景顺长城价值稳进并增聘的刘苏,属于传统的价值投资选手。他看待公司、商业模式,甚至市场波动,都会运用DCF模型的框架。其行业配置以消费为核心,其次是金融地产、中游制造和医药。由于近些年消费板块整体表现不佳,刘苏管理的部分消费主题基金业绩也不理想。

接管景顺长城国企价值的邹立虎,投资方向与鲍无可较为相似。邹立虎是一位擅长把握周期的明星基金经理,持仓主要集中于有色、能源等领域,极少涉足市场当期热门赛道。他擅长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流动性,以及行业和公司的估值、盈利等指标,判断目前所处周期的位置,从历史中寻找周期演绎的投资机会,并适时调整仓位和配置方向。

接管景顺长城价值发现的王勇,现任景顺长城总经理助理、首席资产配置官、养老及资产配置部总经理,管理公募基金的时间较短,但资料显示他是一位拥有20年从业经验的资管老兵。

不过,此前王勇管理的FOF基金业绩欠佳,任期亏损7.48%,并于2024年6月28日清盘。

0 阅读:1

丹雪看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