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有一位编剧朋友,毕业于南方一所服装学院,他开始做服装设计师,后来感觉服装设计的创意太容易被剽窃,而编剧的故事创意要安全些,就转行做了编剧,不想编剧的创意也会被剽,更有讨要拖欠稿酬等棘手问题。他已经从业八年了,坐班写过剧本,也在家接过剧本项目,有网络大电影和院线电影作品,去年去了青岛,在一家公司写抖音小视频段子,执导并出演主角,戴上假发男扮女装,算是达成了他自编自导自演的愿望。这位编剧朋友,除了写剧本,也写过小说,他的几部网大电影,就是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从小说的部数和总字数上,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刻苦的人。他还拍过短片,入围过国内一些短片竞赛。其中一部充满了艺术探索的实验短片,用被捆绑的西瓜象征被束缚的心灵,编者应该是最早的观众,他把短片存在手机里,编者赶巧在大街上碰到他,就站在路边的树荫下先睹为快。他的确写过不少作品,但是播映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关键是播映的这些都没有多少反响,所以他属于那种有过播出作品,却还籍籍无名的编剧。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当然评价一个编剧的价值,是看他有哪些播出的作品,这些作品的质量如何。比如说,有网大电影作品的编剧比没有任何作品的编剧有说服力,院线电影编剧比网大电影编剧有说服力。电视剧编剧,要看其作品是否上过卫视频道,还要看播出时的反响等等。用当下的评判标准评定一个编剧的能力无可厚非,毕竟编剧们不能脱离时代,编剧们的作品更容易在当下接受检验,得到评价。可是不要忘了,唯作品论可能有失偏颇,一部剧的热播不代表剧本好,而一些未制作的剧本,也不能证明编剧的能力不行。评判一个编剧的价值,可以把“往前看”和“往后看”相结合。往前看就是看这个编剧的作品能否经得起岁月的洗礼,五年、十年之后,这部剧是否还有看的价值,是否能成为经典。往后看,就是看这个编剧的来路,写作与他生命的关系,他写作的厚度,那些写出经典作品的编剧绝不是为写剧而写剧的人,他一定有深厚的文化、文学修养。我们把十年后的认定交给时间,在当下探讨写作回归初心的价值。这种探讨可以给刚进入行的新兵以有益的启发,也可以促使写作老将思索,可能稍作一个调整,写作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编者看过这位朋友所有的作品,对个别作品(处女作电影剧本)与朋友进行了数十次的探讨,编者熟知编剧本人,编剧的作品,编剧经历过的真事儿在剧本中的呈现方式,熟悉编剧的创作思路,他的故事中虚实搭配等等,本想用第一人代他叙述,谈谈他的创作初心、历程、心得及如何写电影剧本,写了好几段总是不能写出他的心声,于是劳烦他亲自写一写,再由我来编辑审定,以下就是他的自述。我最先写的是小说,从初中就开始写了。对写作有兴趣是在更早的小学,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请同学到自己家做客是否值得提倡?”让大家把想法写下来,我写了一段话,有观点有论据,同学们依次发言,我被评为最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小学时我作文写得很好,我有个同学最害怕写作文,其实他不知道我的秘密武器——八九本作文书,我在优秀作文中吸收写法,借鉴故事。后来读了初中,班长组织过图书角,我是唯一一个把图书角的所有小说都读完的人,我读了各种传奇、武侠小说,读得多了自己也尝试着写。高中有三本语文课外读本,节选现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成集,有郁达夫、莫言和余华等,很多同学可能都忽略了这三本书,我却第一次读到了严肃文学,我也尝试着写周围的生活现实。我从小就喜欢画画,都是我自己琢磨后画的,高三也试着报美术班学过几天,但我无法认同书本上的美术观点,也就没去美术班。我凭自学的美术,报考了服装设计学院,最后被本省的一所大学录取了。我挺喜欢服装设计的,看遍了服装设计有关的书,我的每个设计中都有自己的想法,在同学们中成绩突出,还得过一些服装设计比赛的大奖。毕业后我来到北京,在一家服装设计公司职位不断晋升,后来我发现,服装设计的灵感太容易被剽窃了,我有好几个作品都被剽窃了,考虑到我的未来,转行做了编剧。我把我写的一些小说改编成剧本,经过各种渠道送到制作公司手中,有几个卖出了版权,他们也拍成了网络大电影。我也入职过影视公司,大半年写了一个电视剧项目,完成了一半剧本,但是公司没找到拍摄资金,剩下的也就搁浅了。我也曾向一个人追讨本属于我的稿酬,对方一直抵赖,微信截图被我挂在了朋友圈。我写得大部分作品,都是命题创作,公司领导有一个一段话的故事,我把这种故事扩充为一个电影剧本。电视剧也是先有了大纲故事和人物,我根据大纲来写剧本,除了这些,我还有自己的原创作品。委托和原创还是有区别的。委托创作要做多次修改的准备,小修小补还可以,那种推倒重来比较费时费力,那些被推翻的都是你之前认可的,否定自己再立起一个故事是有困难的。这种写作状态在我写小说时不会遇到,小说是叙事的艺术,更是语言的艺术,叙述语言往往决定作品的风格,也是一个区分作家的明显标签。而剧本多的是结构的艺术,如何在规定的时间长度内讲一个故事,剧本表现的是人物的戏剧动作,而且是用画面呈现的。我有个原创剧本《小镇青年》,写大学毕业后的一对男女青年如何适应新的生活,他们经过几年的漂泊沉浮,最终走上了稳定的生活轨道。这个故事里有我的真实经历,大学毕业生刚走出校门的那种状态也是我想呈现的。刚毕业那会,我在一家餐饮企业做文案宣传,熟悉饭店里的一切,从后厨到前厅的服务生,当时有个女服务员很特别,她是大学毕业生,跟附近中专技校的几个杀马特男生混在一起,还跟其中一个比自己小五岁的同居了,就住在我们单位附近,站在厨房后门门口,视线掠过院子,就能看到他们租住的二层小楼。一个大学毕业生,当她的同年龄人都走上生活正轨时,她的人生为何沉沦?我眼前的这个人物太特别了,我在故事里设计,让她在大学毕业前与理发师男友相识了。还有相似的一些人物的经历,比如写作课老师讲过他的一位女同学,大学毕业后,大家都知道她跟着男朋友去日本了,应该过得挺不错的。十年后,这位女同学才说出了真相,她差不多是被男友骗到日本的,男友家在日本不富裕,住在乡下,他们结了婚,她在日本乡下生活了十年。当大部分人都按既定的步骤生活时,有的人正在经历特别的人生,我当时的创作观念认为,边缘人物身上能更好的展现人性的种种,故事也会更加动人。在这个故事里,我设计男主角是女主一系列生活的见证者,他试图解救落在湍急河流中的女主,而他自己也身处漩涡和迷茫,三年后,男主回到家乡相亲,他对面坐着的正是女主,两个人本来就有情愫,终是走到了一起,过上了平淡的生活。从这个原创剧本里可以看出,我的个人经历,对生命某一阶段的思考,毕业后遇见的印象深刻的人,存在于记忆里的人等等集成在一个故事中。我对非常规的人生感兴趣,这是我创作这个故事的根本动力。电影是由一场一场的戏组成的,90场戏最终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每一场戏里,包括环境、动作和台词,人物在何种环境中,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从第一场戏到最后一场戏,它们按序号排列下来,这就是故事结构,比如悉德菲尔德三段式故事结构法。各种类型片都有一定的人物设计和故事结构模式。如果是艺术片,叙事可以有多种选择,好的文艺片都选择了最适合的叙事方式。每一场戏最开始是一个场次提纲,可以是一句话,代表了这场戏的主要内容,一条一条排列下来,就是故事结构的雏形。我写的时候不会罗列到第90条,四五十条就开始扩充每一场的内容了,扩充完了再接着写。把所有的场次扩充完,你可能会发现六七十场戏就已经把这个故事讲完了,接下来就需要调整,增加场次和删除场次,最后让故事在90场戏左右。增加和删除场次应该是创作中最轻松愉快的部分,你这时成了魔术师,要把故事设计得极具吸引力。我不大习惯写故事大纲,故事大纲对推销剧本有重要的作用,毕竟别人读你的剧本,先从读你的故事大纲开始。就我的创作而言,我不会先把故事大纲搞完美了再下手写剧本,因为这会浪费掉你很多精力。一些特别好的戏都是在具体写作中写出来的,而不是存在于大纲里的。比如说你拍自己的剧本,只有一个故事大纲也拍不了,需要的是完整剧本。之前我写小说的时候,连大纲都没有,只有故事最核心的部分的综述,像我要写的是一个什么故事,谁遇见了谁,发生了什么,最终结局是什么,还有写下一些关键词,比如主题的提示词。这些句子和关键词,都会存在于你的潜意识里,影响你正在进行的创作。小说创作最大的快乐在于叙述进行时,叙述变化多端,会给你带来无数的惊喜,如果没有这个乐趣,写小说会比较枯燥。去年我在青岛工作过一段时间,找了一家公司写抖音段子,公司根据剧本拍成几分钟的小视频。编剧的工作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其他的省份有,但是零星分布。其实写剧本,不一定非得在编剧的岗位上写,比如在一个编剧的岗位,每天坐班写剧本,创作效果可能并不好。编剧的工作主要就是创作,只要有一个好的创作环境,在哪里写都是可以的。随着年纪的增长,我更愿意过稳定的生活,漂在北京有时让我身心俱疲,这里虽然有最好的创作环境,但是创作人类一流的电影作品与陪伴家人踏实生活就像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更想离开追梦者的队伍,去看更加广阔的世界,有时候你身处一个行业觉得这就是全世界了,而事实上这里只是世界的一个角落。 我想从事一份与本行相关的工作,在工作之余写剧本。写作贵在坚持,贵在提笔执行,这就像春耕播种,种下种子才有可能收获,没有耕耘,只有一块荒地在秋天等你。
编者结语:“写作贵在坚持,贵在提笔执行,这就像春耕播种,种下种子才有可能收获,没有耕耘,只有一块荒地在秋天等你。”编剧这句话说得太好了,说出了写作的秘籍,写作是一门手艺,凡是手艺都是熟能生巧,想成为一个出色的编剧,需要一次次的创作实践,没有这个只能是空想。至于朋友说要离开北京,其实这只是一种选择,每天有很多人来到北京,每天也有很多人离开北京,不管是到来还是离去,都是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