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广西多地持续干旱形势引发广泛关注。据最新通报显示,由于江河来水量同比偏少三至五成,广西全区多数地区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部分区域甚至达到中度水文干旱等级。目前已有55个县区遭受旱情影响,约43.1万人面临饮水困难,51.9千公顷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1亿元。
干旱影响之下,广西防汛抗旱指挥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已派出多个工作组深入各市县督导抗旱措施落实情况,确保一线抗旱有序、精准推进。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投入抗旱资金8200万元,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并计划通过蓄水工程、引水调水等方式新增可用水源约8亿立方米,为农村生活与农业生产提供关键保障。
据气象监测部门分析,近期广西上游江河来水量持续偏少,加之季节性高温和降水异常,导致土壤墒情恶化、水库蓄水不足,部分农村水源点出现断供现象。当前,广西正进入春耕关键期,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用水需求急剧上升,旱情若持续,将进一步冲击区域粮食安全与农产品供应稳定。
面对严峻旱情,广西各级政府积极部署“抗旱保供”两手抓策略。各地市强化泵站调水、打井取水、应急送水等多种手段,全力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同时,农业农村部门也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水灌溉推广等长效措施,从根本上提升农村地区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除了当前已实施的应急抗旱举措,广西还在动态跟踪气候变化趋势,重点监测南宁、桂林、百色等干旱重灾区天气演变,提前制定强降雨来临后的防汛预案,确保旱涝急转时段的灾害风险可控、处置得当。
气象专家提醒,当前气象干旱正处于发展阶段,短期内若无大范围降雨过程,旱情仍将持续甚至加剧,建议有关部门继续加密监测频次、强化预警发布,并引导群众科学用水、合理安排农业种植结构,最大限度减轻旱灾损失。
此次干旱不仅是一场对资源调配与应急能力的考验,也再次警醒我们:在全球气候波动愈发频繁的大背景下,强化水资源综合管理与基层抗灾体系建设,已成为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硬课题”。广西的这场“战旱保春耕”,仍在持续进行中。
广东西部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