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用来形容刘邦再合适不过了,而项羽最终败给刘邦,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当然,这里的民心,指的不只是平民百姓,还包括身边的将领、谋士等等。
刘邦虽然是个小混混,但他是平民出身。在刘邦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刘太公就经常拿他和他哥哥作对比。说刘邦懒散不干活儿,将来肯定没出息,没家业,而他哥哥干农活勤快,人又朴实,将来肯定能有有个好家庭。
刘太公对刘邦说的话,其实就是广大百姓的生活状态。他们要的很简单,就是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还能攒些小钱。刘邦虽然懒散,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但他毕竟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对于百姓的需求,他肯定会更加了解。
更何况,他的年纪比项羽大得多,社会阅历比项羽也要多得多。
刘邦成年后,不在老家好好干活儿,反而天天梦想着当个侠客,当个英雄。所以,他很早就开启了游历的生涯。在多年的游历生涯中,他接触到了社会中方方面面的人,知道每个阶层的人都喜欢什么,都想要什么。在多年的社会磨炼当中,刘邦也逐渐学会了怎么与人相处,怎么做才能让别人支持自己。
想要别人支持自己,首先要满足他们的需求,可以是生存需求,也可以是心理需求;其次是要在他们当中树立威望,这个威望不是武力,而是一流的办事能力;最后就是要让他们能够看得到希望,也就是给他们描绘未来。就像现在很多公司的老板,天天给员工画大饼,只不过他们却不见得能够做好前两步。
刘邦学到的这些东西,项羽是不懂的。
项羽是贵族出身,虽然出生没多久,楚国就被灭了,但是他心里依然保持着贵族的骄傲和优越感。
而且项羽因为从小就没有父亲,项梁他们对他也是疼爱有加,虽然教会了他很多本事,却没有教会他怎样去和别人相处。
再加上,项羽的个人本领实在是厉害,不管是谁,待在他的身边总有一种被比下去的感觉,这就让人心里很不舒服。
所以,项羽从来就不懂得该怎样去体谅别人,去考虑被人有什么需求,不要说普通百姓,就连他身边的人他都考虑不到。
在项羽看来,一力可破万法,只要自己足够强大,那就没有谁能够和自己对抗。他们无法和自己对抗,那就只能乖乖地听命于自己。而这一切都是以自己为出发点来进行考虑的。
对于老板来说,只有让员工有了成就感,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对于统治者来说,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才能稳定自己的统治。这一点刘邦很清楚,所以当他入关到咸阳的时候,就和百姓约法三章,以此来安定民心;带领团队的时候,也会让他们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他们每个人的价值。
而年轻的项羽就不懂了,他年纪轻,又长期被人保护着,社会阅历极少。所以,进入关中前,他坑杀了二十万秦军;进入关中之后,为了泄愤,他火烧秦国宫殿,搬走秦国府库财物;身边虽然有韩信这样的人才,却从来不会去采纳他们的观点。
所以说,从人心的角度上来讲,项羽比刘邦差得太远了。除非他能懂得人心,得到身边人和百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