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阶段,是一个将本科阶段的大类专业细分的时期,许多人在这个阶段才意识到原来一个专业可以细分成各种不同的领域。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很多人用一句老话形容自己的心情——“隔行如隔山”。
即便是与同专业的同学,由于各自研究的领域不同,交流时常常会产生一种跨越专业领域的聊天感觉,仿佛对方说的是一种你完全听不懂的摩斯密码。
研究生阶段,尤其是在一些出了名的严谨专业中,如医学领域,同专业的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是充满了专业术语,让普通人感到一头雾水。
医学生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专业术语,有时候甚至让其他专业的研究生觉得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这种情况常常导致了各专业学生间的独立交流,形成了各自的小圈子,大家各自聊各自的领域,很难达成共鸣。
研究生阶段对一个人的影响确实非常深远,不仅在学业上有着巨大的变化,同时也涉及到了生活方面的多种调整。
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在人际关系中的称呼和交流方式。在本科阶段,我们通常称呼前辈为学长学姐,但在研究生阶段,如果你是新来的,那么你的前辈就应该被称呼为师兄、师姐。这是因为大家都来自同一个导师,共同受到相似的培养。
由于研究生阶段的知识更为高深和复杂,同学们在与师兄弟、师姐妹交流时往往需要使用更加深奥的语言。这导致了一种颇具讽刺意味的情况,即在同一个导师的课题组内的学生们,他们的交流内容可能只有他们自己能够理解。
他们会将复杂的术语简化成一些简短的词汇,但在外人看来,这样的交流方式可能显得有些不合适。
最近有一位学医的研究生曝光了自己与同门学生之间的一些“露骨”的聊天记录,这引起了一些争议。这种情况让外人感到尴尬,但实际上,他们讨论的内容可能都是非常专业和正经的。
这位研究生坦言,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领域,特别是人体各个器官的研究。在日常交流中,由于涉及到各种人体切片的讨论,对话内容显得有些奇异。例如,师妹在一次正经的聊天中问师兄:“你的脑子放在哪儿了?”而师兄居然平静地回答:“和你的肺还有血清放在一起了。”
在实验室内,大家的对话变得更加简洁,令外人感到困扰。例如,一位师弟大声喊道:“师姐,你的卵巢要放在哪里?”还有类似的问题:“这是谁的子宫内膜?”
当研究生们在实验室里辛苦培养的单晶体终于养出来时,师姐兴奋地对师弟说:“快看,这是我们的结晶。”这番话让研究生导师听了可能一时会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实际上,医学生们的生活充满了这种神奇的交流。
在一个医学生群聊中,大家互相将自己不需要的各科医学教材卖给需要的人,于是出现了这样的询问:“谁有精神病?有没有人有皮肤病,谁卖五官?”对于这些问题,医学生们倒是表示十分坦然,因为他们深知一句名言:“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总的来说,医学生们在专业领域的深度研究不仅让他们的对话内容显得奇特,也让他们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同。在他们看来,只要能保持坦然,生活中的尴尬也就成了别人的笑谈。
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来说说吧?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