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中方要不打中美战争,就学历史上宋朝,和美国签澶渊之盟

钟校说过 2025-04-15 18:26:33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最近这几天,特朗普的“关税革命”引发了全球关注,而中美更是成为了此次关税战的主战场。

特朗普一连3次对我国把关税加码到145%,而我国更是作出三次对等关税回应。

国际社会十分焦虑,不少学者认为,一个是世界超级大国,一个是世界最大的产能国,全球一体化时代中,无论是谁赢谁输,全球贸易将会承受灾难性的后果。

这又不得不让人想起了2023年时,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创始人:格雷厄姆·艾利森,在博鳌亚洲论坛的一番话。

他说人类不需金融战争,更不需要武力战争,他主张中美可以采取八九十年代的外交策略,避免世界灾难的来临。

并且他还用1000多年前的“檀渊之盟”举例,中美之间不妨可以效仿宋辽当年的和解,竞争之中也能合作,合作的同时亦可竞争。

虽然历史可以明鉴,但艾利森显然并没有真正了解檀渊之盟,中美关系更不能混为一谈。

真实的檀渊之盟

1005年,北宋与辽朝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苦战后,签订了澶渊之盟。

表面上看,澶渊之盟的签订,标志着结束了宋辽敌对关系,此后两国还加强了文化经济的交流。

但实际上,却是北宋“以金钱换取和平”的屈辱史。

众所周知,赵匡胤虽是以武得了天下,但他开创的北宋却长期重文抑武,这使得宋朝鼎盛时期,国家富裕人民安康,更是孕育出了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等一大批大文豪。

然而,回顾整个北宋,拿得出手的武将却寥寥无几,到了北宋时期

与此同时,北方的辽国建立了强大的政权,但由于游牧民族文化根基较浅,使得辽国和北宋截然相反,他们兵强马壮,但经济却不太富裕,因此对富裕的北宋早已是垂涎三尺。

北宋末年,从燕云十六州争端开始,两国展开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地缘战争。

辽朝多次南下侵扰北宋边境,导致北方的老百姓苦不堪言,北宋国力也因此受到严重消耗。

公元1004年,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北宋腹地,一口气连续攻下了河东、河北等重要地区。

辽军的来势汹汹,把宋真宗吓得不行,他已经开始考虑丢下都城南逃,结果宰相寇准却硬气地站出来力劝,宋真宗才勉强答应亲征澶州督战。

尽管北宋军队不行,但是这一场战争显然是侵略战。

一个是为了掠夺,而另外一个是生死存亡,因而奇迹般地激发了北宋将士们守家卫国的决心。

北宋军队士气非常高涨,而辽军虽然兵强马壮,但由于战线拉得太长,补给成了大难题,因而萧太后急于速战速决。

最终,宋辽两国僵持不下时,辽国派出了使者提出要和宋真宗和谈。

辽国提出:这么打下去,咱俩谁也捞不着好处,其实哥哥我也无非求财。不如这样,你北宋每年给我10万两银子,20万匹绢布,我就大大方方的班师回朝。

宋真宗一听,这可高兴坏了,毕竟一个连都城都不想要的皇帝,还指望他能有多硬的骨头?

于是,宋真宗一股脑地同意签订檀渊之盟。

由此不难看出,檀渊之盟表面是和平,实则是北宋屈辱史的开始,后来北宋用金钱换取了“来之不易”的和平后,根本就没有吸取教训,继续一切照旧。

最终过不了多久,北宋被金灭了国。

美国不是辽国,中国更不是北宋

辽国虽然当时是北方霸主,但经济结构原始简单,他们依靠原始的畜牧业为生,辽国侵略北宋,实际上是为了掠夺中原的资源,以此摆脱游牧民族靠老天爷赏饭吃的命运。

然而,如今的美国却不同,它是一个集军事、科技、经济于一身的世界霸主,他对中国的敌对并非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是为了进一步巩固霸主地位。

当年的北宋,虽然国泰民安,但国防事业过于落后。而如今的中国不仅发展速度迅猛,产业结构完整,国防力量更是不容小觑。

辽宋当年所处的国际环境相对简单,可以简单粗暴地凭借军事力量决定地位。

与此同时,辽宋从文化的角度去看,北宋以“华夏正统”自居,辽国当时已经出现部分汉化,因而双方在意识形态上并无矛盾。

可是,当今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尤其是冷战结束后,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少数的社会主义国家,而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导者,意识形态的对立,决定了美国为了维护其霸权,必定会将中国视为“最大的潜在威胁”。

综上所述,澶渊之盟是北宋“赎买和平”的一个历史事件。然而,现代国际关系很难用古代时期去类比。

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下,单一霸权走向多极化过程中,两个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必然会出现对抗,直到新时代真正来临时,或许才是对抗的终点。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檀渊之盟

2、海峡消费报:美专家:中美一旦开战的话,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生存下来

3、观察者网:关于大国竞争,“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谈到了“澶渊之盟”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