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术语详解:遇而不遇

琴鹤堂国学 2025-04-18 10:58:04

原创/琴鹤堂国学

八字命理学有个术语,名叫:遇而不遇。

什么意思呢?

遇见和没有遇见一样,有等于无。类似司马光《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所云者:“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是说人生的一种爱而不得的美好遗憾。亦即心理学之玫瑰色滤镜理论。

遇而不遇,这个术语最早来源于《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孝行览》有云:“夫不宜遇而遇者,则必废。宜遇而不遇者,,此国之所以乱、世之所以衰也。”

《喜忌篇》有云:“庚申时逢戊日,名食神专旺之方。岁月犯甲丙卯寅,此乃遇而不遇。”

《三命通会》有云:“庚金属阳,乃金银铜铁之类。禀太阳而成,要见丁火制之,方能成器。如见丙火,遇而不遇。”

《管见子平·时上偏官格》有云:“时上偏官,只喜一位,即时上一位贵,再见者非也。或天干地支有者,俱喜财星生之。且一位偏官,恐不能鼓舞造化,必籍财以生之,是谓财滋七煞,英雄独压万人。食神干上以制煞,羊刃支下以合煞,二者宜见。时上偏官,主为人耿介磊落,以文章驰名。如时煞无气,伤官食神克制太过,又无偏正财星生助,乃遇而不遇之人。”

心理学中的玫瑰色滤镜理论,即对过往经历回忆或未得之物的理想化美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与哲学中早有深刻呼应。以下结合典籍中的名言警句,从人性、美学与哲思角度解读其文化映射:

一、虚实相生:未得之美的诗意留白

1.「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诗经·关雎》以男子对淑女的求而不得,构建了“未得之情”的永恒牵念。这种渴望因现实的阻隔而被无限放大,恰如玫瑰色滤镜中将未得之爱升华为完美意象。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揭示记忆的加工性:过往的平凡片段在追忆中被赋予诗意光环,与“玫瑰色回忆”中大脑对痛苦细节的过滤异曲同工。

二、人性贪欲:执念的批判与警示

3.「人心不足蛇吞象」

明代《警世通言》以蛇吞象的荒诞比喻,直指人性对未得之物的病态执念,与玫瑰色滤镜中将“未选择的路”幻想为完美路径的心理机制相通。

4.「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

《菜根谭》寓言揭示欲望满足后的价值消解:富人饱食后怀念粗饼的“至味”,暗合心理学中“得到即贬值”的认知偏差。

三、辩证哲思:节制与超脱的智慧

5.「花看半开,酒饮微醉」

《菜根谭》主张事物在未达极致时最具美感,正如半开之花留有想象余地,全盛之时反而失去韵味,呼应“玫瑰色滤镜”中未得之物的朦胧吸引力。

6.「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提倡对欲望的节制,警示过度沉溺于虚妄的“未得之美”将招致灾祸,与认知重构技术中“正视现实细节”的疗愈逻辑殊途同归。

四、文化逻辑:儒道释的共融视角

儒家:通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的仰望,将未达之境神圣化,为理想化记忆提供伦理支撑;

道家:以“大巧若拙”(《道德经》)的辩证思维,解构完满表象,肯定想象超越实相的价值;

禅宗:借“饥来吃饭困来眠”的日常修行,消解对虚妄美好的执念,回归当下真实。

结语:滤镜之下的东方智慧

中国古代八字命理学以遇而不遇这个诗性语言,深刻揭示了心理学之“玫瑰色滤镜”的本质:既是人性对缺憾的补偿,亦是艺术对现实的超越。正如《周易》所言“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在虚实交织中保持觉知,方能于滤镜之外见天地清明。

2 阅读:1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