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流行300多年的字帖,贯穿了整个清朝,比“印刷体”还规矩!

书法易 2023-05-04 16:12:11

虽然书法在当代成为了许多人的一种业余爱好,但对于没有此爱好或非艺术从业者而言,对书法的了解甚少,习练甚少。然而在古代,书法则是读书人必备的技能之一,也是儒家传统中的“六艺”之一。尤其到了明代两代,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写一笔好的楷书成为了考试得中的关键要素。因此,几乎所有的读书人当时都能写一笔精彩的楷书。

在字帖技术并不发达的时期,读书人学习楷书往往借助当时书法名家的描红范本进行临摹。曾有这样一件经典的法帖,从清代到民国时期流传了超过300年,即使到了今天,许多书法爱好者也将其视为经典的法帖进行临摹。从字体的体式来看,此帖写得极为规矩,融合了欧阳询、柳公权的用笔和结字技巧,甚至比许多人喜欢的“印刷体”、“电脑体”还要规矩。

这件作品便是现藏于台北故宫的成亲王《法书册》。此作品在曾经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制作成了民间的描红字帖而广泛流传。学习此作品能够给初学书法者带来极大的益处。

首先从取法角度而言,此作乃是被誉为“清四家”之一的成亲王所写。成亲王是当时的楷书大师,他的这件作品融合了欧阳询的结字技巧,字体规整而端凝,同时笔画没有那种让许多人学不得法的细弱之感,反而一种雄强的骨力贯穿其中。

对于书法爱好者而言,学习成亲王的《法书册》是非常有益的。这本书在字法方面体式开张,一派大家气象,学习这一类型的字能让你字真正放开而不会拘谨。在此基础之上再去学习别家作品,能够建立一种较好的用笔和结字感受。

然而,在现代,许多书法人迷信晋唐法帖,却缺乏足够的书法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直接去学习晋唐法帖,很难学到其精微之处,尤其是学习楷书直接学习唐代碑刻的朋友,往往也很难学到其精髓。

取得成就的人,往往是从近五百年的法帖入手,在建立了一定的书法基础之后,再去深入到唐代甚至晋代的作品。然而,几乎无人能够深入到唐人的水平,即便是顶级名家沈尹默先生,也仅追到了宋人,而相比于明代的大家文征明,当代无一人能够望其项背。

在楷书领域,能够写到成亲王这种水平的书家十分罕见。成亲王的字带有一种高贵之气,既是皇家身份赋予的,也是他个人对于书法雅隽之气追求的结果。学习这一类作品,能够使学习者的字气息变得更加雅隽和醇厚。

12 阅读:2117
评论列表
  • 2023-06-06 10:17

    写得再死板也不至于让你暗讽成印刷体吧?你就这么暗捧丑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