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福建南平4月21日讯(记者 和海佳)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省南平市,有一片美丽的土地——武夷山。这里不仅风景绵秀,而且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何以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昨日走进武夷山的燕子窠生态茶园、大坪洲生态茶园等地,领略茶山田垄间的农耕风貌,了解这片山水孕育出的生态文明与中国茶文化。
燕子窠生态茶园里的茶山田垄。中国网记者和海佳 摄
燕子窠地处武夷山九十九峰之一燕子峰脚下的山谷地带,因远观状如燕巢而得名。燕子窠生态茶园采用“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生态模式,梯田纵横,宛若翡翠拼图,茶树间点缀着油菜花等植物,嫩绿与彩色交织,茶芽吸饱了春雨与阳光,散发出清洌香气。
青山点翠,茶香沁人。武夷山岩茶早在唐代就已有栽制,而400多年前,世界上最早的红茶出现在武夷山桐木关,后传遍世界,成为全球范围内具影响力的饮品之一。2006年5月,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展示。中国网记者和海佳 摄
在大坪洲生态茶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游玉琼现场展示了炒青、揉捻等手工制作工艺。游玉琼介绍,福建气候温和湿润,全年雨量丰沛,光照充足,土壤以适合茶树生长的酸性土壤为主,武夷山等高海拔地区形成了“高山云雾出好茶”的气候。
“我家几代人都在武夷山从事制茶,武夷岩茶的精髓来自于严格的制作工艺,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游玉琼进一步表示,武夷岩茶的魅力不光是味道,更在于承载着历史与文化,“希望这份古老技艺能传递给更多年轻人,让中华优秀文化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