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683年12月),唐朝第三位皇帝(649年7月-683年12月),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
李治3岁被封为晋王,15岁成为太子,21岁登基,在位34年,56岁去世。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后世对李治的认知度较低,因为前面他爹是李世民,千古一帝;后面是他老婆武则天,历史唯一女帝。夹在两个“明星”皇帝之间,存在感较低。
那么,李治作为唐朝皇帝,真的能力一般,还是被后世低估了呢?
唐朝极盛版图
先说说他的功绩:
版图:唐代的版图,以唐高宗在位时的总章二年(669年)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
人口:唐高宗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全国人口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的360万户,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万户。
外交:高宗时期,中国第一次与征服萨珊王国的阿拉伯人建立了联系。第四位哈里发奥斯曼派出的第一个阿拉伯使团在永徽二年(651年)向唐朝贡。
营建洛阳:显庆元年(656年),重建被毁的洛阳乾元殿与应天门,并于次年(657年)二月移驾洛阳颁布《建东都诏》,改洛阳宫为东都,自此唐朝正式实行两京制。
政治:即位之后,重用太宗旧臣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君臣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颇有贞观之治之遗风。身边诸多贤臣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张文瓘等人大多是自己亲自提拔。
律法:永徽三年(652年),编成《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当时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乾陵
李治个人缺点:
杀降:李治听信裴炎谗言,下令诛杀了阿史那伏念等西突厥降将54人。这样大规模地屠杀少数民族首领在唐朝历史上是第一次,这种不讲策略的处置方法给突厥加紧分裂活动提供了借口。
无远略:仪凤三年(678年),吐蕃与西突厥联兵进攻安西,李治听信刘仁轨之言,派遣没有将帅之才的李敬玄率领十八万唐军与吐蕃将领论钦陵战于青海之上,结果大败,副将刘审礼被吐蕃俘虏。李治“儒仁无远略”。
帝后同朝:显庆五年(660年)以后,32岁的李治开始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则天乘机插手政治,开始参与国家大事。并一步步掌握实权,为后来称帝打下基础。
李治性格柔儒,身体不好,又极度信任武则天,导致统治后期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政务处理中。后世评价有高有低,不过李治在位期间,整体国力是很强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