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曾经是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王者,在上世纪90年代曾一度在排名前十的芯片企业中拿下六席。老牌巨头英特尔、摩托罗拉、德州仪器被日企压制得喘不过气,三星、台积电那时也不过只是无名小卒。
在技术产业上的领先也让日本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达到了美国的70%,人均4.34万美元的GDP则是美国人均2.87万美元GDP的1.5倍。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的话,那么日本反超美国将只是时间问题。
为了遏制日本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也为了维护自己在全球领域的霸主地位,美国通过《美日半导体协定》要求日本开放市场、分享技术、购买美国芯片产品等多种手段,最终击溃日本半导体企业,产业链也被摧毁,仅在几个领域中苟延残喘。
元气大伤的日本半导体产业也让日本失去了发展的方向,经济也在其后的30年间止步不前,成为了“失去的三十年”。直到中国半导体产业崛起之后,日本半导体产业才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中国由于受到老美在芯片领域的限制,因此转向了日本等其他渠道,而日本半导体产业在《美日半导体协定》遭受重创之后一直处于衰落的境地,也一直在等待一个新的崛起时机。如尼康、佳能在光刻机领域由于被排除在EUV LLC联盟之外,因此无法生产EUV光刻机;而中国也被排除在购买名单之外,因此这两者拥有共同的目标——打破ASML在EUV光刻机技术领域的垄断。其他如东京电子、信越化学等等也得到了中国半导体厂商的支持,中国市场占比也在不断提升。
但没想到这种合作发展的模式在“美日荷三方芯片协议”之后戛然而止,日本更是“忘恩负义”选择对光刻、蚀刻、曝光、检查、成膜、热处理在内的23个品类进行出口管制,忘记了是谁将他们从《美日半导体协定》的衰落中拯救出来。
但日本似乎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也低估了我们的决心,反制措施也是如期而至。华为宣布将对日本30家企业征收专利费用,这是多年以来华为少见的几次使用专利武器,因此也被外媒认为是任正非和华为选择反击的开始。
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底气,在过去几十年中,我们看到的有关专利的新闻大多数是外国企业向中国企业征收,但随着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情况也在发生反转。作为国产科技企业的代表,华为也成为改变规则的先锋。
由任正非在1987年成立的华为一直深耕通信领域,在全球也拥有超过11万件专利,更是成为5G技术标准的制定者。以往在公平贸易的规则之下,华为本着双赢的态度因此并没有太过于追究专利方面的收益。
如今外部环境逐渐由互惠共赢转为对抗,更是出现“美日荷三方协议”这种针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行为,因此华为也就不必再隐忍。选择使用专利来进行反击首先符合国际惯例和准则,也让日本企业无话可说。同时也可以为华为带来更多的收入,这些收入既可以缓解华为当前遇到的困难,也可以继续投入到研发之中让华为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举措。
除华为之外,其他国产企业也开始针对断供的23品类开始了大规模的国产化替代。和EUV光刻机高达10万多个零件不同,日系厂商虽然在半导体领域上有所积累,但是由于《美日半导体协定》所带来的打击,因此进步缓慢,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也并不明显。
从市场上来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进口国,而日本又是中国最大的半导体设备进口地,在日本305亿美元的半导体设备中,有118亿美元出口给中国,这也比美国和荷兰两者之和相加还要高。要知道一台EUV光刻机的售价也不过1.2亿美元,中国每年在半导体设备领域的采购规模相当于100台EUV光刻机,这对于日本市场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如今日本23项出口管制,在短期内确实将延缓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拥有全球最大半导体市场的中国完成对其的替代也是一个必须和必然的结果。
等到那时,忘恩负义忘记了中国将自己从《美日半导体协定》拯救出来的日本半导体产业,也将彻底不再被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