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汉收留日本伤兵,当兄弟供养47年,他回国后是怎么报答的?

俊奇车坛 2025-04-23 09:52:05

抗战打完以后,河南有个农民,他收留了个受伤的日本兵。他对这日本兵特别好,照顾得无微不至。到了快不行的时候,他还跟儿子说,得继续好好照顾这个日本人。

后来,当中日关系慢慢变好后,那个日本兵终于找到了他在日本远方的家人。这事儿很快就在日本传开了,他的故事也被很多人知道了。

有个日本人听到这事儿,心里头那是一个劲儿地感叹:

这件事真的让我超级感动,没有之一!

这个日本士兵回到祖国后,他是怎么感谢那些像家人一样照顾了他整整47年的中国人呢?

【1.孙邦俊收留日本伤兵】

孙邦俊是河南省南召县太山庙镇梁沟村的一个地道农民,这事儿得追溯到日本投降那会儿讲起。

1945年8月15号,日本投降以后,留在咱们中国的好几百万日本军人和老百姓,根据打完仗以后定的规矩,得送他们回老家去。

因为人数庞大,遣返这事儿挺复杂的,得考虑好多事儿,比如要数清楚人数,还得安排船只。所以,难免碰到些不想回国的日本人,或者是因为受伤生病跟不上队伍的。

比如说石田东四郎吧,他没能赶得上回日本,结果就留在了中国。

石田东四郎因为头部受了伤,而且没能赶紧治疗,结果他失忆了。更糟糕的是,他还不会说当地的语言。为了活下去,他没办法,只能走上街头,靠乞讨来维持生计。

1946年秋天,孙邦俊跟平常一样,拎着自己从山里头摘的野味去集市摆摊,好赚点外快补贴家里。

一到集镇,他就撞见这样一件事:有个流浪汉偷了路边摊贩的食物,结果正被人打呢。

看到他那样,他心里一软,赶紧跑过去拦下,然后给小贩买了些吃的作为补偿,这样流浪汉才得救了。

过了一会儿,孙邦俊就问那个流浪汉是从哪儿来的,还说他能帮忙让流浪汉回家。

孙邦俊压根儿没料到,那个流浪汉竟叽叽喳喳说了一堆他压根儿不明白的言语,说完还把手举得老高,给孙邦俊比划,意思是想要点吃的填填肚子。

这时候,旁边的一个路人恼火地开口了:

他其实是个来自日本的军人,咱别给他吃的,就让他饿着算了!

瞧着那些日本兵那副凄惨样儿,孙邦俊心里头堵得慌。

说实话,他心里头对日本人那是恨得要命,好几个亲人都是在日本鬼子的刀下没了命。

孙邦俊本来是想把那个流浪汉赶走的,但他心里头那点善良劲儿又冒了出来,让他有点不忍心。于是,他就从自己带的干粮里挑了些吃的,递给了流浪汉。

没想到,这个日本兵就像盯上了孙邦俊一样,孙邦俊换了好几个地方卖山货,他愣是不肯走,一直跟到孙邦俊家门口,硬是要跟着回家。

孙邦俊一看这情形,气不打一处来,干脆直接让他走人,别进家门了。

结果第二天,孙邦俊一开门,又瞅见了那个日本兵。这家伙根本没走,居然在孙家门口凑合过了一宿。

这样拖下去不是个办法,老婆张金荣抄起家里的扫帚,打算把这个日本兵轰走。那日本兵一看这架势,吓得立马跪在张金荣面前,一个劲儿地磕头求情,眼里都泛起了泪光。

孙邦俊一家心地都特别软,看到这种情景,心里头真是难受得不行。

孙邦俊就开口说了:

要是不管他,他早晚得饿死在这儿。

就这样,那位日本士兵融入了孙家,成了他们家里的一份子。

孙家收留了个日本兵,这事儿没多久就在村里炸开了锅。左邻右舍都跑到孙邦俊两口子家门口,说他们不该把这人留在家里。

有的人火冒三丈,非要立马解决掉那个日本士兵不可,说是要给死去的亲人讨个公道。

幸好孙邦俊夫妻俩赶紧拦了下来,要不这个日本兵的小命可就没了。

【2.视日本士兵为亲子】

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家里多一张嘴吃饭就是多一份重压,但孙邦俊两口子还是对那个日本兵挺好的,没少照顾他。

在碰到他并且收留之前,这个日本兵已经讨了很久的饭,饿得都快成竹竿了。

为了帮日本士兵增强体质,孙邦俊夫妻俩每天都会省出自己的部分粮食给他吃。

过了好几个月,那些日本士兵看起来瘦了点,不过跟刚开始比,他们可是壮实多了。

而且,孙邦俊发现他左耳下边有个跟拇指差不多大的口子,一直往外流脓。

孙邦俊为了给他治伤,赶紧把村里的医生给请来了。他自个儿也豁出去了,连晚上都顾不上休息,直接跑到山上去找草药。

可能就是因为这个伤口,让这个日本士兵变得傻乎乎的,一点也不像个正常人,整天都疯疯癫癫的。

有时候半夜醒来,他就会跑到院子里,开始大声嚷嚷,骂个不停,还一边抽打自己。有时候,他连饭都不能好好吃,不知道去厨房拿碗盛饭,在去厨房的路上,还把好多碗盘都给打碎了。

孙邦俊两口子给他缝的棉袄,也被他扯得破烂不堪……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没过多久,这个日本士兵又摊上了偏瘫的毛病,整天连自己的生活都照顾不了。

为了给他看病,孙邦俊不光把家里的钱都花光了,还想尽办法到处借钱。而他的妻子张金荣,则主动承担起了照顾那位日本士兵的任务。

经过好几个月的细心照顾,那名日本士兵总算是恢复过来了,但这却让孙家欠下了好几百块钱的债。

在那个时候,对寻常百姓来说,这笔钱简直就是个大得吓人的数目。

多亏孙邦俊夫妻俩的辛苦努力,村民们渐渐开始接纳这位日本兵了。

由于不清楚那位日本士兵的真实姓名,大伙儿慢慢开始管他叫“小日子”或是“老实哥”。

孙邦俊的姑娘孙福莲回想起来,那个日本兵其实还有个中国名字,叫“李同”。

有一次,村里有人就问“老憨”,他到底叫啥名儿。

他琢磨了好大一会儿,捡起根树枝,在地上胡乱划拉了两个字,瞅着跟“李、同”有点像,大伙儿慢慢就开始管他叫李同了。

这么多年相处下来,李同早被村民们当成了自个儿村里的人。大家心里都明白孙家日子过得不容易,所以每到庄稼需要忙活的时候,村民们都会主动伸手帮孙家一把。

每次村里发补助,村长都会在名单上给李同记上一笔。

后来,孙福莲在跟记者聊天时,她是这么说的:

虽然李同和村民们说话对不上话,但奇怪的是,大多数村民都能明白李同打的手势是什么意思。

【3.漫漫寻亲路】

1964年的时候,孙邦俊因为长期劳累,身体终于撑不住了,眼看就要离开人世。在快走的那几天,他心里最挂念的还是李同。

孙邦俊对儿女说:

大家得好好照顾李同,还得想办法帮他找到那失联多年的亲人,好让他们一家人能够重新团圆。

其实吧,孙邦俊在世的时候,真的没少折腾去找李同的家人。他一次又一次地跑去求助,希望能有点线索,但每次都白跑一趟,啥结果也没有。

1972年9月份,中日两国建交后,不少住在中国的日本侨民就动身回日本去找自己的家人了。

孙保杰一直记得老爸临终前的交代,所以从没停止过帮李同找他的家人。

李同现在啥也不记得以前的事儿了,这找家人可真是难上加难。

经过了好几年的打拼,孙保杰一点进步都没看到,心里也开始有点泄气了。他跟老婆合计着说:

要是实在联系不上李同的亲人,那我们就负责照顾他到老,直到为他料理后事。

好在努力没有白费,后来孙保杰从县统战部那里得知,可以去离这儿一百公里外的方城县,找一个叫根本利子的日本女士帮忙。他一听这消息,激动得整整一夜没睡着。

第二天,孙保杰领着李同直接去找了根本利子。

听了李同的故事,根本利子心里特别感动,眼眶都湿润了。她二话不说,当场就表示要帮忙找李同在日本的亲人。

这几十年里头,李同找家人的事儿头一回传到了日本。

1992年,有个日本哥们儿,名字叫津田康道,他带着一队日本的老百姓组织,跑到咱们中国的南阳来了一趟。

他这次出门就奔着一件事儿去,就是要弄清楚李同到底是不是几十年前和自己一块到中国来的那个石田东四郎。

一见面,津田康道就兴奋地大叫李同的名字,很明显,他已经认出了眼前这个人。

不过,当提到那个名字时,李同一点反应都没有。接着,津田康道掏出了他亲人的照片给李同看,但李同看完还是没啥动静。

孙保杰看到这个情况,就给津田康道讲起了他老爸以前收留李同的那档子事儿。那时候,孙保杰的父亲遇到了一无所有的李同,看他挺可怜的,就二话不说把他留在了家里。这事儿孙保杰记得清清楚楚,现在他跟津田康道提起来,也是想把这份恩情传达一下。毕竟,在那个困难的时期,能伸出援手收留一个陌生人,确实不容易。

原来如此,津田康道一听这话,就赶紧给孙保杰讲起了李同的来头。这么一来,李同那让人捉摸不透的背景,总算是水落石出了。

李同,他本来叫石田东四郎,老家在日本秋田县。他以前在东京农学院念过书,但读完书后,就被日本军政府硬拉去当兵,参加了打中国的那场战争……

另外,津田康道跟孙保杰透露,石田东四郎现在还有一位亲属活着,孙保杰听完之后,真心为李同感到开心。

说起来也怪,当石田小十郎听到他哥哥还活着的消息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为了弄清楚这事儿到底是不是真的,津田康道专门取了他们俩的血,跑到医院去做检测。

鉴定结果出来,那个叫李同的人,已经在中国待了47年,他其实就是石田小十郎那位据说“阵亡”了五十多年的亲哥哥。

第二年夏天六月那会儿,石田小十郎亲自跑到南阳去接他哥哥回家。孙保杰一家呢,就负责把石田东四郎和他弟弟送到洛阳火车站。

这天,孙保杰一家都穿戴得利利索索,准备要出门了。要走的时候,孙保杰的老婆王成香心里头有点难过。

孙保杰对妻子说,别太难过了:

李同能跟家人团聚,这真的是件值得庆贺的事儿,咱们理应开心才对。

不过说实话,他眼眶里也悄悄滑落了一滴泪。

孙保杰自个儿把“李同”送到了日本,到了那儿,李同受到了秋田县老百姓的热情款待,前所未有。他几乎天天都被记者围着,邀请参加各种访谈。

有次,孙保杰跑到秋田县那边玩,结果在火车上被游客给认出来了。为了感谢他,整个车厢的乘客都站起来,给他鞠了个躬,表达谢意。

特别是秋田县的领导,他专门表明了想要为以前日军做的那些坏事做出补偿的决心。

同时,日本好多大媒体也都在报道这件事情。

有个日本人听到这事儿,当场就连声感叹:

这事儿真的让我特别感动,没有其他能比得上!

就这样,中国孙家父子救助日本受伤士兵的事情,在日本老百姓那里传得沸沸扬扬。

在日本老百姓中间,为了好好感谢孙保杰父子,一些民间的公益团体主动站出来,成立了个小组,把大家捐的钱都拿去支援南阳的发展了。

日本秋田县的增田町和南召县的太山庙镇结对合作,增田町靠着自己苹果产业的强项,来助力太山庙镇提升经济。

另外,增田町政府给了南召县600万日元,帮忙建了个“中日友好太增植物园”。

这里面说的“太增”两个字,其实就是说太山庙和增田町这两个地方。

为了增进两地之间的友好关系,从1998年开始,日本政府就掏钱支持了不少批次的学员去日本深造。

之后,有名的大导演伍保国,根据这事儿拍了部电影,叫《活着的人的纪念碑》。这片子让好多中国和日本的观众都看得心潮澎湃,特别感动。

0 阅读:2

俊奇车坛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