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人上街,内战一触即发,辛贝特曝出猛料,内塔尼亚胡众叛亲离

红毛丹易点 2025-03-27 03:43:4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的夜空被抗议者的呐喊声撕裂。

2025年3月22日晚上超过十万名以色列人走上街头,举着写满愤怒的标语牌,将矛头直指总理内塔尼亚胡试图解雇国家安全总局(辛贝特)局长罗嫩·巴尔的决定。

这场政治地震的余波正在将以色列推向危险边缘,街头甚至开始流传"内战"的警告声。

事件始于3月16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突然表态要解职巴尔。

五天后的3月21日凌晨,总理办公室突然宣布政府全票通过了这条决议。

但不到二十四小时这条决议就遭以色列高等法院紧急叫停,法院发布的"冻结令"像一堵墙挡在了总理面前。

这时以色列前总理、"拥有未来"党领导人亚伊尔·拉皮德发出最后通牒:

如果总理拒绝服从司法裁决,就发动全国大罢工。

他厉声指责内塔尼亚胡"正用尽手段点燃内战导火索"。

风暴中心的内塔尼亚胡在3月22日晚亲自出面向公众解释。

他反复强调法律赋予政府随时撤换辛贝特局长的权力,最激烈的指控是巴尔要为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突袭事件负责。

恐怖分子在辛贝特眼皮底下发动致命袭击,这成为内塔尼亚胡要求巴尔下台的关键理由。

但反对者注意到,总理特别否了解职行动与"卡塔尔门"调查的关联性,这反而让人们更坚信其中藏有秘密。

被解职的巴尔在三天前就发动了反击。

3月20日他突然在致内阁官员的公开信中宣布拒绝出席讨论撤换自己的会议,这封长达数页的信犹如投入政坛的重磅炸弹。

时任情报首脑的巴尔揭露,他正领导的"卡塔尔门"调查已经触及政府核心,调查卡塔尔势力对总理办公室的渗透影响,而总理选择此时发难就是试图阻止这场"高度敏感"的调查。

他还抛出一则猛料:总理改组了加沙停火谈判团队,把辛贝特和摩萨德两大情报机构排除在谈判桌外,导致人质释放谈判全面停滞。

“卡塔尔门”一般指国际足联贪腐案,巴尔选择在此时公开调查,无疑是在暗指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存在腐败问题。

另外,以色列总统赫尔佐格在当天发表的全国讲话,虽然未直接点名总理,但字里行间充满警告意味。

当谈到政府决定恢复加沙军事行动时,这位通常保持中立的总统直言此举正在"摧毁国家韧性"。

观察人士注意到,这番表态与巴尔披露的谈判团队调整具有惊人的关联性,停火谈判破裂后以军战机立即重返加沙,两者如同紧密咬合的齿轮。

将零散线索串联起来,能看清一张令人不安的权力图谱。

3月18日总理以处理紧急安全事务为由推迟贪腐案出庭,这个时间点恰好卡在解除巴尔职位流程中期。

自2020年起就身陷受贿、欺诈、背信三项指控的现任总理内塔尼亚胡,此时最不愿看见的就是辛贝特针对"卡塔尔门"的深入调查。

该调查可能揭开某些权钱交易黑幕,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于是内塔尼亚胡紧急发难,而调查负责人罗嫩·巴尔这个"绊脚石",终于在3月21日被正式搬开。

十万人的脚步声在以色列各大城市回响时,空气中除了愤怒还有恐惧。

人们意识到这场看似普通的职务更迭,实则是司法独立与行政强权较量的战场,甚至可能演变成撕裂国家的导火索。

当最高行政长官与最高法院产生对抗,当情报机关卷入权力斗争漩涡,当街头抗议演变成大规模动员,以色列这个中东国家正站在危险的十字路口。

政治分析家们忧心忡忡地指出,如果事态继续升级,以色列可能面临着七十多年来最严峻的内部危机。

透过这场风暴可以看到,以色列社会对内塔尼亚胡的信任裂痕正在扩大。

总理办公室对加沙决策的强势作风已引发强烈反弹,在解职巴尔的时间链条中,内塔尼亚胡先是暂停贪腐案庭审,接着强行推进情报机构高层换血,其后突然宣布恢复加沙军事打击。

这种将个人权威凌驾于司法与国家安全之上的做法,就连总统赫尔佐格也隐晦表达了担忧。

民众尤其无法接受的是,人质谈判团队被调整后毫无进展,以军却在加沙继续陷入消耗战,这让内塔尼亚胡"保障国民安全"的承诺显得空洞。

若内塔尼亚胡仍坚持强硬路线,试图通过权力手段压制反对声音,这场十万人的抗议或许只是序幕。

内塔尼亚胡需要面对的不仅是街头怒火,更有司法机关的制约和党内外的联合施压。

随着辛贝特对"卡塔尔门"、贪腐案、加沙决策链的调查持续发酵,这场危机有可能演变成更广泛的政治清算。

以色列民众用脚步投票的现实已摆在眼前——强权游戏若继续,等待这个国家的将是无休止的对抗与分裂。

——THE END——

参考资料:环球网——超十万以色列人抗议辛贝特局长被解职,内塔尼亚胡:解职“是在依法行事”

0 阅读:0

红毛丹易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