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印太司令:中国芯片交换俄罗斯潜艇技术,严重威胁全球霸权

苏文历史 2025-04-15 11:04:36

近日,美军印太司令部司令塞缪尔·帕帕罗的发言再一次的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此次的发言中,他声称中国通过向俄罗斯提供芯片等关键技术,换取俄罗斯核潜艇技术。

这一时间点恰逢中美在芯片领域的博弈升级,且美国正推动新一轮对华技术制裁,因此这一言论不仅折射出美国对华战略焦虑的加剧,更暴露出其利用技术议题渲染“中国威胁”的一贯手法。

“芯片换潜艇”的真相探寻

2025年4月,帕帕罗在听证会上重提“中国军事援助俄罗斯”的旧论,并首次将焦点锁定在核潜艇技术合作上,这一时间点恰逢中美关系日渐紧张,并在多个领域呈现出了对峙的局面。

因此对方此次的发言很难不让人进行更多的猜测,而结合其过往言论,从炒作“台湾海峡无人地狱”到对华核潜艇技术的“重点关注”,美军高层此次的表态呈现出明显的“议题转移”特征,意图通过制造新话题维持舆论热度。

作为苏联军事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俄罗斯在核潜艇静音技术、潜航深度及战略威慑能力上仍位居世界前列,其“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与“亚森”级攻击核潜艇,至今仍是美国海军的重点追踪目标。

而反观之中国近年来的核潜艇技术,虽然实现显著进步,新一代潜艇在动力系统、材料工艺及信息化水平上缩小与美俄差距,但需正视的是,在核心部件自主化、深海作战经验等方面,中国仍面临技术攻关压力。

只是对于美国来说,中国的核潜艇技术虽确有进步,但还不足以值得警惕,可是如果中俄一旦进行合作,那么对于美国来说,他们的地位必然会遭受着巨大的挑战。

虽然就中俄关系以及中俄现在的地位与处境来讲,这样的猜测不无可能性,但美国这样的发言更多的却只是一种无端的猜测罢了,只是在现有实施下所进行的一种臆想与污蔑。

帕帕罗的说法更多的是基于《金融时报》的数据多做出的判断,就比如说近年来俄罗斯从中国购买的机床和芯片的确增加了许多。

不过这些数据只能说明贸易往来频繁,并不能直接证明中俄之间存在秘密的军事技术交易,也就是说,俄罗斯进口的机床和芯片用途不明,也许用于民用,不能简单地判断就是军事用途。

而帕帕罗如果想要证明自己的这项指控,显然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进行支持和佐证,而不是在现有实施的基础上对中俄的正常贸易交流进行着污蔑。

美国的焦虑与动机

更别提中国向俄罗斯出口商品,主要走的都是正常的商业贸易途径,并且这些贸易行动的实施也都是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存在,而非一种违规交易行动。

同时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这一规定对可能被用于军事用途的物品和技术,实施严格的出口管理。

这意味着,中国通过明确的法律法规,有效避免了相关技术被不当利用的风险,保证出口活动符合规定。

关于潜艇技术交换的说法,目前并没有实际证据支持,俄罗斯对核潜艇的核心技术保护得非常严密,几乎将其看作是国家安全的根本。

即使在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双方的合作也仅限于战术层面,并没有深入到核心技术的共享,俄罗斯对于分享此类敏感技术非常谨慎,相关指控缺乏可信的依据。

这种级别的技术通常被严格管控,不太可能轻易对外透露,因此美国媒体的推测,更多的是基于臆想而非事实。

更别提锁着中国芯片产业的快速进步,让过去“用芯片换技术”的说法不再有说服力,中芯国际在14纳米芯片良品率提升和7纳米工艺研发上的进展,表明中国芯片产业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

美国一方面渲染“中国威胁”,另一方面又暗地里降低部分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关税,这种矛盾的做法反映了它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复杂态度。

帕帕罗的说法,与其说是对中俄技术合作的真实评估,不如说是为了多要钱而做的一场戏,他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的听证会上,拼命夸大中俄朝的威胁。

他声称,中国潜艇技术的进步会破坏印太地区的战略稳定,因此美国必须加快部署“堤丰”导弹和F-35A战斗机,这种通过制造紧张局势来争取更多军费的做法,在美国军方内部非常普遍。

更深层的原因是,美国担心自己的军工生产能力跟不上需求,在红海等地区的军事行动中,导弹消耗量巨大,使得美国本土的军工企业面临着产能不足的问题。

相比之下,中国的军工企业发展迅速,不断地交付新的驱逐舰和战斗机。这种对比让美国感到了压力,加剧了对自身军工产能的担忧。

这种产能上的差异,使得美国更加重视提升自身的军工实力,以应对未来的潜在挑战,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让美国感到更加不安,美国因此更加重视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存在。

中俄合作的本质与未来走向

具体表现为,美国正在增加在该区域的军事部署,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和风险,这种做法反映了美国对自身战略地位的担忧。

美国希望通过加强军事部署,来维护其在该地区的利益和影响力,美国还在想方设法利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企图破坏中欧之间的合作。

帕帕罗发表这番言论的时机非常敏感,正好在欧盟代表团访问中国讨论贸易合作之前,这清楚地表明了美国的用意。

很明显美国是想通过挑拨中俄关系,来阻碍中欧之间的正常贸易往来和合作,背后目的并不单纯,但要知道的是,中俄技术合作并非美国所说那样,只有一方得利。

实际上这种合作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双方都能从中获益,比如俄罗斯向中国分享了米-26直升机的技术,而中国则帮助俄罗斯发展无人机产业。

这种合作展现出双方在技术上的优势互补,不是一方赢另一方输的局面,同时俄罗斯非常重视关键技术的保护。

虽然双方曾经暂停与中国在航空发动机方面的合作,但即使两国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俄罗斯仍然保持警惕,不轻易分享核心技术,这说明俄罗斯在技术合作方面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未来发展,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两国在一些技术领域能够互相帮助,比如中国在无人机和造船方面比较强,俄罗斯则在核潜艇和飞机发动机方面更有经验。

不过,因为国际形势比较复杂,还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介入,这些都可能会限制中俄之间的合作,这些因素共同决定着中俄军事技术合作未来的走向。

结语

帕帕罗的言论延续了其一贯的“中国威胁论”基调,核心目的是通过夸大中俄军事合作的威胁性,为美国国内军工复合体争取更多预算。

但其“芯片换潜艇”论调缺乏实证支持,更多服务于美国国内政治与军工利益,此前美国国防预算中,印太战区因潜艇预算被削减而影响产业链利益,帕帕罗作为军方高官,需通过舆论压力维护自身利益。

同时中俄合作的核心在于经济互补与战略互信,而非单向技术依赖,因此美国需正视国际秩序多极化趋势,而非继续通过炒作“威胁论”转移矛盾。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信源:

《深观察丨“欧洲自主”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回答》——国际在线

《美军指挥官发愁:武器都运到中东,对付中国咋办?》——观察者网

0 阅读:0

苏文历史

简介:裴奕迅说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