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更新这笔账,该怎么算?

依新江 2025-04-12 16:54:41

浦口火车站街区焕新后游人如织,颐和路改造出新成就文艺青年打卡圣地,小西湖“微更新”让老居民过上新生活……近年来,南京城市更新屡屡“出圈”赢得点赞,其中蕴藏着怎样的秘笈?

在传统城市更新实践中,推土机式的开发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土地财政”的逻辑将历史街区和老旧小区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华丽丽的高楼大厦,这样的模式虽在短期内带来可观经济效益,却潜藏着割裂历史文脉、破坏城市肌理的风险。南京的思维转变有着鲜明印记,将“拆改留”变为“留改拆”,将大规模开发建设变为小尺度城市更新,在存量更新时代交出了一份独具特色的答卷。即便是在财政资金从紧的时代背景下,也能做到民有所呼、宁有所应,在城市发展的蓝图上细致描摹山水城林的关节肌理,做难而正确的事。

南京的城市更新流淌着文化底蕴,变幻出美好的生活日常。小西湖改造出新,竭力守住原住民的在地文化,根据史书记载的翔鸾庙兴建翔鸾广场,以便居民深秋晒腌菜、冬季晒香肠;浦口火车站街区焕新启幕,让朱自清散文中的“背影”发散到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群影”、新中国“争气桥”建设者的“身影”以及市井民生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叠影”;雨花数据线公园闪耀亮相,深度挖掘“落花如雨”历史典故,利用声光电技术打造“花瓣如雨滴般落下”的主题景观,让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在南京,多个出新片区成为“文化的容器”,让城市更新突破城建范畴,成为城市文脉薪火相继、照亮当下的文化实践。

南京的城市更新缀满了温情注脚,城市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森林,而是承载记忆与情感的生命有机体。南湖片区出新改造以怀旧为主题,整体色调为砖红、水泥灰、“南湖绿”杂糅,南湖一中改头换面更名“光阴里”,再现上世纪80年代特色风貌,浓郁复古风情吸引游客沉浸式打卡追忆往昔,甚至有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不少网友笑言“南湖已经不是南京人的南湖”。在逢年过节时的小西湖街区,老街坊们摆起长桌宴,每家烧一道菜相聚于街巷,边吃边看舞龙表演,旧时光里和谐美好的邻里关系重现,生活于此的人们内心感受到了熨帖舒畅。在南京,城市更新正成为重建人际关系与情感认同的推手,“留得住的乡愁”由此具象化。

对于南京来说,城市更新不是铺天盖地的大破大立、晓喻新生,而是选准点位、彰显特色,一地一品牌、一岁一谋划。根据《2025年南京市城市更新项目实施计划》,今年我市将重点推动社会关切、群众关注的各类城市更新项目实施,坚持一项目、一方案、一特色,推进62个城市更新项目蝶变升级。不久前,全市城市更新工作推进暨城市精细化管理会议召开,5个行政区被授牌“南京市城市更新实验区”,标志着城市更新行动进入新阶段,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标杆项目将陆续面世。

长远来看,城市规划与更新改造,须诚意满满、真实可感的量变积累足够充分,每年专心做好做透一两件事,十年下来将琳琅满目、全城蔚然。再过十年来看,想必参与者皆有“功成不必在我”的会心一笑;再过十年来看,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愿报于斯的南京会是更可爱的模样;再过十年来看,不汲汲于短期利益反而能获得更为长远的回报。

不算细碎小账,盘活一笔大账。就南京城市更新而言,这笔账,是群众需求账、城市形象账、文明传承账,算法的逻辑内核是——城市让生活更幸福。以绣花功夫织就民生与文化的“双面绣”,将更美好的城市交付给市民、呈现给世界。

来源:南京发布

0 阅读:156

依新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