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两党罕见“合拍”
4月15日美国众议院民主党人,正式提交《乌克兰支持法案》,现在整个美国国会体系,在向特朗普传递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俄乌战争,不该停,更不能用交易的方式收场。
要知道,这可不是国会第一次在俄乌问题上“绕过白宫”,就在两周前,参议院的跨党派法案中,也提出了类似的内容,一旦俄罗斯拒绝“真诚和平谈判”,将面临新一轮经济跟金融封锁,目前国会正在从战术性援助,走向战略性布局,这打破了“总统主导外交”的传统,也让特朗普主张的“领土换和平”模式很难推进。
法案核心内容是全面激活“援乌-制俄”的路线,美方将开启特别融资通道,为乌克兰提供资金安排,分别是对外军售项目、出口信贷机构保障、临时战区运营补贴等,在泽连斯基心心念的防空系统上,援助爱国者系统、海马斯火箭、NASAMS等防空主力基础上,补充弹药储备、训练链条、电子战体系等“软硬整合”能力。
还新设机构“乌克兰重建特别协调员”,这是美国将战后的乌克兰,纳入“美国主导重建框架”的标志,等于为战后秩序设计提前占位,简单来说,美国想赢下这场战争,更想牢牢把握战后局势的主导权,法案中专门强调对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等“前线国家”的安全投入。
增加美国驻军轮换频率,部署更高等级的防空系统和预警雷达网络,同时跟这些国家共享战区卫星图像和电子战数据,启动联合军演专项基金,设立战时指挥协同小组,让乌克兰战争成为“北约—欧盟安全体系融合”的催化剂,把整个西方防务板块趋于一体化,现在欧洲国家各大军工开始加班运转,美国这是要把欧洲重新“绑”在一起,让整个欧陆的安全架构都围绕华盛顿为轴心运转。
但打蛇就要打七寸,因为在战场上其实是很难击败俄军,特别是俄军已经取得这么大优势的情况下,美西方只能配合金融制裁,限制俄罗斯央行跟主权财富基金的美元、欧元、英镑交易权限,冻结在全球的外汇储备调动能力,重创卢布稳定性,制裁俄气、俄油的海外转口代理,同时警告“能源转运”的中介公司和运输商,将被列入二级制裁清单,扩大对俄高层“个人制裁圈”,涵盖国防、外交、能源等领域的核心高官。
二、乌克兰迎来“续命钱”
这次法案一出,洛克希德·马丁、雷神技术、通用动力等美国军工巨头,股价应声上涨,可就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里,这些企业的新合约金额已经突破上百亿美元,其中多项合同直接指定“对乌军援交付使用”,所以不是特朗普、也不是拜登,这些军火巨头才是真正“不许停火”的幕后推手,毕竟美国国会拨款的每一笔军援,大部分不是直接给乌克兰,是先转入美企手中,用于生产、研发、替换,所以乌克兰是战场,军工才是账本。
本来特朗普希望用“交换条件”的方式收场,把俄乌战争当成一盘地缘博弈的谈判棋局,可美国建制派的真实目标,从一开始就很清晰:削弱俄罗斯,分裂欧亚,巩固北约,把东欧变成新的安全缓冲带,毕竟白宫里的人可以更换,但国务院、五角大楼、情报体系跟北约协调,早已将路线固定,即便特朗普大动干戈,也很难绕开,正如布鲁金斯学会的一项分析报告指出:“美国对乌政策已完成制度化设计,未来不会随个别总统个人意志大幅改变。”
这就是“制度惯性”的强大之处,哪怕下一任总统试图变轨,将面临整个国家机器的逆流制衡,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政党压过另一个政党,不是一个总统说服另一个总统,是整个美国战略核心达成了这样一个默契共识,这也是为什么,特朗普“24小时停战”,在欧洲遭遇冷眼,在军方更被当作“危险幻想”,因为他所代表的交易派,其实正在被制度派、博弈派、结构派彻底边缘化。
可这笔援助的总金额看似庞大,但改变不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乌克兰并没有决定性优势,因为俄军在哈尔科夫、红军村、顿涅茨克正进行多点围歼战,乌军的兵员压力、防空压力和民意承压不断上升,任何一笔援助,都是“临时输血”,不是“战略转折”,这让乌克兰只能选择继续硬顶下去,所以泽连斯基拿出500亿美元,购买各种防空导弹和F16战机,因为俄乌战争打到现在,乌克兰被牢牢锁进了一个“只能战、不能谈”的状态下。
现在欧盟内部正力推“欧洲版军工计划”,开始大规模订单整合,减少对美制武器的依赖,这场美援所产生的短期稳定性,客观上也为法国、德国这些军工大国赢得了“重塑防务自主”的窗口期,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泽连斯基反复造访欧洲,不仅是拉资金,更是在催产“军工合同”,确保欧洲的弹药、战车、防空系统能按时供货。
因为这笔“续命钱”,让乌克兰战线不至于崩溃,也给欧洲工业链拉高工厂开工率、追加扩产投资的信心,所以援助是欧盟把乌克兰,更多整合入自己的后勤体系,为乌军提供物资、技术、培训,以德国为例,已经在筹备向乌克兰大量输出“豹2A8”主战坦克及弹药;法国的“凯撒”火炮、无人机系统、通信模块正在形成新的军贸生态,就算俄乌战争结束,军工订单还能延续到全球防务市场,所以美援资金,不只是让乌克兰“活下去”,更是让欧洲军工“站起来”。
三、特朗普谈判了个寂寞
在特朗普看来,俄乌战争是一张可以交易的“筹码表”,只要愿意给普京让渡部分乌东领土、承诺乌克兰不加入北约,那一切都能停下来,但问题是,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部分领土,是北约东扩跟俄罗斯缓冲带之间的碰撞,是能源管线、军事势力、全球治理权之间的冲突。
这不是一场可以“让一步就平息”的冲突,是决定欧亚大陆新秩序的走向,普京知道,特朗普的退让不会给俄罗斯赢得战略安全,泽连斯基更明白,一旦签了协议,就等于交出了主权,所以特朗普努力塑造“和平大使”的形象时,美国军工复合体、国会鹰派、北约防务体系早已加速运转。
因为普京下手越来越狠,趁美国战略摇摆,欧盟分裂的时候,抓住战场上的主动权、强攻一波,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最近俄军在东部战线,连续发动大规模攻势,特别是在哈尔科夫、顿涅茨克方向,火力不断升级、导弹频繁轰炸乌军基础设施,毕竟“真正的和谈桌上,只认战场成绩单。”
如果现在收手,就等于默认现有战线,但如果能再拿下几个关键城市,或摧毁乌军主力,那么在和谈桌上,普京就可以狮子大张口,也就是俄军打得越狠,谈判桌上底气越足,这是一种典型的“战略压迫+外交交换”的操作思路,因为美国的策略就是用最小成本“冻结战场”,让俄罗斯停火、乌克兰低头,继续维持美国全球军事影响力,避免陷入长期消耗。
美国霸权早期是靠军事基地、海上优势、美元霸权三大支柱维系,但今天这些都面临挑战,特朗普不信守“价值观输出”,更强调“直接回报”,所以俄乌战争在他眼里,是一个地缘棋局,想像当年在朝鲜搞“金特会”那样,通过一纸协议重构游戏规则,让美俄关系暂时“冷处理”,集中精力重新回到亚太、处理中东和回北美洲休养生息。
可事实却是,以色列与伊朗全面升级冲突、红海物流受阻,美国把航母、F-15中队从太平洋调往红海,部署爱国者防空系统于约旦、沙特边境,在亚太方向,印太同盟松动,很多原本预留给关岛、菲律宾的部署资源,被优先调往中东,现在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东逼美国下场、亚太让美国难上桌。所以特朗普谈判来谈判去,让美国面临一场“全球性消耗”,正加快美国霸权的解体。
最好消息
打败普京打败特朗普
俄乌继续,利好东大!
现在这样说为时尚早,只要有34名参议员或者146名众议员(不需要同时,只要两者之一就可以了)不支持这个法案,特朗普就有权把这个法案否决掉,使它不能成为生效的法律。
不靠谱终于不被采纳了,国会终于能够干点正事了,此乃正义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