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始终对中国保持警惕。除了采取经济制裁和外交对抗的措施,美国还频繁利用侦察机和间谍卫星等手段,在中国边境区域进行侦察活动,试图获取情报。早在196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就在中国沿海地区成功击落了一架美国制造的U-2高空侦察机。
2001年4月1日,一架美国EP-3电子侦察机非法进入我国南海空域。为应对这一情况,我军飞行员王伟迅速驾驶歼-8II战机起飞执行拦截任务。在此过程中,双方飞机发生碰撞,导致王伟英勇殉职。美方侦察机因受损严重,不得不在海南陵水机场紧急降落。
事件发生后,媒体迅速跟进报道。美国政府急于救援在我国境内迫降的军机,甚至不惜歪曲事实,无理指责我军飞行员操作不当。我国对此采取坚定立场,明确要求美国政府向王伟及全体中国人民道歉,并坚决反对让美国的EP-3侦察机未经处理就离开中国。
【雷达发现不明敌机,战斗机紧急升空】
4月1日正值西方愚人节,美国海军可能想借这个特殊日子打掩护,派遣了先进的EP-3侦察机,跑到我国南海附近搞侦查。这架EP-3刚闯入南海没多久,咱们的对空雷达就立刻捕捉到了这个不明飞行物,发现它已经侵入我国领空。
当天上午,海军航空兵飞行员王伟和赵宇接到紧急指令,迅速驾驶国产歼-8II战斗机飞往指定海域,执行搜寻美国飞机的任务。他们的职责不仅是定位不明飞行器,还需确认其身份并确保其离开我国领空。
中国海军航空兵早已熟悉这类任务。自苏联垮台以来,美军侦察机频繁侵入我国领空,利用摄影和电子设备获取情报。王伟和赵宇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迅速锁定了目标飞机的精确方位。
王伟操控着编号81192的飞机从右侧后方靠近一架身份不明的飞行器。当进入目视范围后,他通过仔细观察和无线电通讯判断,确认这架飞机是美国海军的EP-3电子侦察机。同一时间,赵宇驾驶的飞机从左侧后方接近EP-3,两人从左右两侧形成了对美方侦察机的夹击态势。
由于EP-3是一架未配备武器的侦察机,王伟和赵宇并未使用战机上的武器进行威慑,而是通过无线电与美军机组沟通,明确要求对方迅速撤离中国领空。然而,EP-3在发现被包围后并未对无线电呼叫作出回应,而是试图通过多次小幅度的转向来摆脱中方战机的跟踪。
美军飞行员突然采取了极具风险的操纵动作,以极陡的角度转向,直接撞击了王伟驾驶的81192号战机。美军侦察机的机头猛烈撞击了81192号的尾部。碰撞发生后,两架飞机均失去控制,迅速向下坠落。
王伟驾驶的81192号战机在飞行过程中失去了升力,最终坠入海洋。在飞机坠海前,王伟迅速进行了跳伞操作。然而,由于跳伞高度不足,降落伞未能完全打开,导致王伟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猛烈撞击海面。这次撞击后,王伟未能再次浮出水面,永远消失在了茫茫大海之中。
赵宇事后回忆,王伟在飞机失控后仍然竭尽全力试图挽救战机。在飞机急速下降的过程中,他不断调整飞行姿态,试图恢复控制。尽管地面指挥中心已经明确命令他弃机逃生,但王伟坚持到最后一秒才选择跳伞。
与此同时,美军EP-3侦察机在碰撞后也遭受重创。四个发动机都在冒黑烟,其中一个已经完全熄火。机翼两侧的叶片大面积缺损,导致机翼结构严重变形。飞机整体处于剧烈抖动状态,看起来随时可能解体。
EP-3电子侦察机在当时属于顶尖水平,配备了最先进的电子和光学系统,每架造价高达8000多万美元。它的体积庞大,能够容纳超过30名机组人员操作各种设备,具备执行战略侦察任务的能力。这架在南海活动的EP-3是美国海军为数不多的战略侦察机之一。
EP-3的指挥官奥斯本上尉清楚,确保飞机和机载情报的安全比机组24人的生命更为关键。他们最近的降落地点是海南的陵水军用机场。为了防止EP-3遭到破坏,奥斯本迅速决定在陵水机场紧急降落。
EP-3出色的操控特性让飞行员帕特里克成功在飞机失去控制前抵达海南陵水机场,并安全着陆。这次紧急降落使得机上全部24名美国机组人员都得以生还。
王伟和赵宇驾驶的歼-8II战斗机,是我国在借鉴苏联米格-21设计基础上进行升级改进的型号。从首次装备部队到2001年发生撞击事件,这款战机已经使用了将近20年。无论是飞机的整体性能,还是搭载的电子设备,都难以与美国EP-3侦察机匹敌。
【放弃所有设备和情报,紧急销毁程序启动】
此次EP-3电子侦察机执行的任务具有实战测试性质。美军为了评估新型设备在实战环境下的效能,将多种尚未经过实战验证的尖端装备装载于该侦察机上。这种做法存在较大风险,同时也体现了美军对解放军防空和侦察能力的不够重视。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这架EP-3侦察机配备了新型的电磁波识别技术。该技术能在高空截获电磁信号,并对其内容和发信人进行识别。即使我军采用加密的无线电通讯,也无法逃过美军的监听和解读。
在执行侦察任务前,美国机组人员完全没有预料到会被中国战机拦截,更不用说会降落到中国的机场,因此EP-3侦察机上并没有配备任何用于销毁敏感资料的特殊设备。面对突如其来的局面,机长奥斯本在混乱的讨论中显得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应对这一意外情况。
他们最终选择亲手销毁所有资料。面对纸质文件,他们直接撕成小块,让碎片遍布机舱。至于磁带和光盘,他们用小刀切割磁带,并在光盘表面划出深痕,确保这些存储介质无法再被读取。
对于电脑硬盘中的敏感数据,处理起来相当棘手。由于缺乏预装的销毁工具,工作人员只能手动开机,逐个查找并删除重要文件。这种操作不仅耗时费力,还无法确保数据被及时彻底清除。在紧急情况下,他们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将笔记本电脑猛摔在地,接着用脚反复踩踏,直到设备完全损毁,以此确保数据无法恢复。
机长奥斯本在紧急情况下,不仅命令机组人员销毁敏感文件,还特别指示要破坏EP-3侦察机上的关键设备,以避免这些先进技术落入中国手中。然而,机上的24名成员对如何执行紧急破坏程序并不熟悉,导致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显得十分混乱,无法准确判断哪些设备需要破坏,哪些可以保留。
紧急情况下,奥斯本指示机组人员采取极端措施,要求他们彻底损毁机舱内的所有可用装置。机组人员迅速行动,利用逃生斧头、破窗锤等紧急求生工具对设备进行破坏。然而,这些工具威力有限,面对那些防护外壳坚固的设备时完全束手无策。
为了确保中国方面接收到的飞机内部空无一物,机组人员被迫停止对设备的破坏行为,转而打开EP-3的紧急出口,将所有设备丢弃。据后续报道,其中一名通讯人员甚至将咖啡机也抛出了机舱。
在EP-3即将着陆的紧要关头,机上的部分重要装备仍未被彻底清除。尽管机组人员竭尽全力抛掷了一些小型设备,但那些体积庞大的计算机、无线电侦测和通讯装置却难以移动。他们尝试使用消防斧和破窗锤等工具进行破坏,但这些措施未能奏效。最终,当EP-3被我国军方接管时,这些关键设备依然处于运行状态。
EP-3机长奥斯本在采访中解释了自己的行为:"这次EP-3能平安降落,完全靠主驾驶帕特里克的出色技术。当时情况非常紧急,中国方面反应迅速,我们的飞机一落地就被持56式冲锋枪的士兵包围了。为了防止事态升级,我们不得不中断了文件销毁工作,选择投降。"
【中国态度强硬,EP-3被肢解】
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率先发声,试图在舆论上占据主动。他们指责这起空中碰撞事故是中国飞行员操作不当造成的。美方强调,依据国际法规和通行做法,中方不能擅自进入EP-3侦察机内部,但需对机上人员给予必要的人道援助。
我国对24名机组人员进行了妥善安置,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医疗救治,并安排了舒适的住宿和餐饮服务。我国外交部门已向美方明确表示,将全力保障这24人的安全与健康,承诺不会对他们采取任何不利措施。然而,对于美方提出的禁止进入EP-3飞机内部的要求,我国始终未予回应。
杨洁篪明确表示,美国未经许可擅自进入中国空域进行间谍侦察,这种行为必须立即终止。他强调,美方应对其飞行员的鲁莽操作负全责,此次撞机事件的过错完全在于美国。他进一步指出,美国应当就此向中国正式道歉。
美国方面对杨洁篪的要求作出了强硬回应,坚称南海地区是“国际水域”,各国在此享有自由航行的权利。他们强调,EP-3侦察机并未侵入中国领空,其活动范围仅限于国际水域和空域。
关于这次空中事故的起因,美方未能提供任何实质性证据,反而试图通过牵强的解释来推卸责任。他们声称,EP-3侦察机由于体型庞大,机动性较差,而中国战机虽然灵活,却未能及时避让,最终导致了碰撞。这种说法显然缺乏说服力,更像是为掩盖真相而编造的借口。
针对美方的无理辩解,中国外交部严正表态,明确表达了不满和抗议。中方坚决要求美国就此事向中国正式道歉,否则不会考虑释放EP-3侦察机及其机组人员。中国政府的立场坚定,强调在未获得应有道歉前,不会作出任何让步。这一立场体现了中国对国家主权和尊严的维护,以及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尊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对美方的立场逐渐强硬,而美国的回应则日趋缓和。起初,美国外交官仅以“regret”一词表达对撞机事件的看法,随后升级为“sorry”,最终以“very sorry”表达更深层次的歉意。这一系列措辞的变化,反映了双方在事件处理上的态度转变。
在撞机事件过去整整十天的4月11日,美方终于作出了回应。美国国务院向中国外交部递交了一份书面道歉。值得注意的是,这封信件并非直接向中国政府致歉,而是主要针对王伟及其家属表达了歉意。同时,美方在信中对中方妥善安置机组人员表示了感谢。
中国政府信守承诺,在接到美方的致歉函后,迅速组织24名美国飞行人员搭乘民航客机返回。4月12日,EP-3侦察机上的全体机组成员顺利乘坐民航航班抵达美国本土机场。
针对美方的无理行径,中国政府表达了严正立场。美方侦察机未经许可擅闯中国领空,并在我军用机场迫降,导致我国一名优秀飞行员牺牲。现在美方要求完整归还EP-3侦察机,这是不可接受的。中方态度明确:美方若要取回飞机,必须自行解决,中国不会提供任何协助。
美军当时只有11架EP-3侦察机,因此对这架迫降在中国境内的EP-3格外重视,多次与中国政府交涉,希望将其归还。然而,经过数次谈判,中方立场始终坚定,美方最终不得不让步,同意将飞机拆卸后运回美国。
6月15日,距事发已过去两个月,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派遣技术团队抵达海南陵水机场。经过初步检查,工程师们发现必须使用专业切割设备和大型运输机才能将EP-3转移。由于未能获得中方协助,该公司不得不从美国本土运送必要设备,并向俄罗斯租用了一架安-124运输机来完成这项任务。
72小时后,一架安-124大型运输机载着EP-3侦察机的拆解设备降落在海南陵水机场。我方派遣技术专家和情报人员对美国团队的拆卸过程进行了全程监督。
洛克希德的技术团队首先清空了EP-3内部的燃料,随后将机油和液压油等润滑剂全部排出。接下来,他们拆解了飞机的机翼和尾翼,将其分割成多个部分。最后,针对EP-3的螺旋桨和发动机,团队使用起重机将机身抬升,卸下整流罩,并将发动机从机身中移除。
洛克希德的技术团队花了整整30天,终于在7月3日那天把EP-3侦察机完全拆解完毕。这架飞机被分割成多个部件,随后由安-124运输机运往美国乔治亚州的多宾空军基地。至此,这场空中碰撞事件画上了句号。
EP-3完成返航后,洛克希德公司着手进行整修和重新装配,整个过程历时12个月才最终完工。
【结语】
这次撞机事件让我国深刻认识到提升军事科技水平的紧迫性。过去20多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南海地区的军事防御能力,陆续装备了歼-10、歼-11等现代化战斗机,同时部署了空警-2000预警机和一系列先进雷达系统。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区域防空能力,确保类似81192的事件不再重演。通过持续投入和研发,我国在军事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你好81192,这里是歼20,请你立即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