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开国将帅中,刘贤权是一位战功赫赫的传奇人物。他年仅14岁就加入共产党,15岁投身红军,从此踏上革命征程。无论是红军时期的反围剿战斗,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抗美援朝,他都亲身参与其中。在长达数十年的军旅生涯中,刘贤权始终奋战在第一线,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9年9月,刘贤权随军南下,参与了对国民党军队的追击行动,包括衡宝战役和滇南战役。有趣的是,在指挥作战过程中,他得知自己晋升的消息,却未收到正式任命文件。他还特别要求部下对此保密。实际上,他的晋升命令早已下达。
在红军中,我逐渐成长起来。这段经历塑造了我的性格,磨练了我的意志。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的日子里,我学会了坚韧和勇敢。面对艰苦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我不断汲取经验,提升自己。红军的纪律性和集体精神深深影响了我,让我明白了团结和纪律的重要性。这段军旅生涯不仅锻炼了我的体魄,更培养了我的革命信念。在一次次任务中,我学会了如何克服困难,如何与同志们密切配合。这些宝贵的经历,为我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9年,江西省吉安县的富田乡建立了区苏维埃政府,开始在乡村进行打土豪、分田地的行动,这一举措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当地党组织也随之成立,年仅14岁的刘贤权在这一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到了1930年9月,红军成功攻占了吉安县城,刘贤权和其他几名年轻人积极报名参军。他随后被分配到红一军第十二军105团3连服役。
1934年,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遇失败,不得不踏上长征之路。刘贤权当时是红一军团第2师卫生部的政治委员。长征途中,蒋介石派出大量兵力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红军虽然突破了敌人的多道防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尤其是作为先锋的红2师,伤亡人数超过一半。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妥善安置伤病员成为了行军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刘贤权陪同卫生部医务主任率领医疗队,将重伤员转移至附近村庄妥善安置,随后带领轻伤员突破敌军封锁线,成功与主力部队会合。行动结束后,师部领导对其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
遵义会议结束后,红军进行了精简整编,红2师卫生部被撤销,刘贤权被调到5团担任教导员,随部队踏上了长征的征程。在长征途中,他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帮助战士们树立信心,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
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刘贤权被任命为八路军115师343旅政治部负责民众工作的科长。到了1938年,党中央为了加强山东地区的抗日力量,指示115师组建一支东进抗日部队,前往山东执行任务。这支部队迅速成立,由肖华担任司令员并兼任政治委员,刘贤权则担任部队政治部的民众工作和统战工作负责人,后来又被调整为东进抗日部队五支队的政治部主任。
1939年4月,五支队在大宗家村与前来围剿的日军展开激烈战斗。刘贤权、肖华和副支队长龙书金带领小股部队灵活作战,采用游击战术,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包围。随后,日军对鲁北地区展开大规模扫荡,刘贤权指挥五支队的一个营主动出击,牵制日军,确保主力部队顺利撤离。这一战略行动得到了司令员肖华的高度赞扬。
1940年下半段,刘贤权开始负责冀鲁豫军区泰西军分区的工作,担任司令员一职,同时兼任泰西军政委员会书记。那段时间,抗日斗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日军对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清剿,伪军也频繁活动,此外,一个名为“红枪会”的反动组织也在干扰抗日行动。
刘贤权计划先对付“红枪会”,再处理伪军问题。在泰西军分区的指挥下,各县独立营协同作战,对“红枪会”总部发起突然袭击。行动中,他们成功击毙了该组织的最高领导人,并抓获了包括核心成员在内的百余人,彻底瓦解了这个以迷信为掩护的反动团体。
刘贤权在应对伪军时,采取了软硬兼施的策略。他首先采取强硬手段,彻底消灭了警备队,并击毙了顽固的汉奸裴兆庆。接着,他巧妙地攻占了灌庄警察所,成功俘虏了伪区长。随后,他转向温和派,通过谈判和感化,争取到了泰安日伪军的“剿共”总司令陆文炳的支持。刘贤权派人与其沟通,通过情理并用的方式,最终说服陆文炳同意共同抗日。
1940年末,刘贤权针对大汶河以南的伪军展开行动,采取了从简单到复杂、由弱到强的战术。他首先攻下了几个伪军据点,迫使部分伪军溃逃,从而严重削弱了汶南地区的伪军力量。
抗日战争结束后,刘贤权随即奔赴东北战场,参与解放东北的军事行动。
投身辽沈战役,这是解放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斗。当时,东北地区是国共双方争夺的焦点,这场战役直接决定了东北的命运。参战部队包括了东北野战军的主力,他们在林彪、罗荣桓等人的指挥下,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较量。战役从1948年9月持续到11月,最终以解放军的胜利告终,不仅解放了东北全境,还为后续的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解放军在战略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全国的解放事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1945年10月,渤海军区1师师长刘贤权接到指令,带领部队向东北进军,主要任务是在牡丹江地区清除匪患。1947年7月,刘贤权主动请缨投入前线战斗,随即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第3师政委,参与了秋季和冬季的军事行动。1948年9月,他升任第1纵队第3师师长,并奉命参加了辽沈战役。
1948年10月,东北野战军指挥部发布命令,决定对锦州发起进攻。具体部署是:2纵、3纵、7纵、8纵、9纵,以及6纵的第17师和炮兵主力部队,负责正面攻打锦州;1纵的主力部队则驻守在高桥一带,作为后备力量;4纵和11纵等部队在锦州西侧设防,阻挡敌军的增援;5纵、10纵、6纵主力以及1纵的第3师等部队,驻扎在新立屯以东,负责拦截廖耀湘兵团;12纵和内蒙古军区骑兵第2师等部队,负责包围长春,防止敌军突围。
在获得中央批准后,锦州战役正式展开。各主攻部队协同作战,通过穿插分割打乱敌军的阵型,同时采取迂回包围的策略,逐一击破敌军,使其陷入混乱。侧翼部队坚守阵地,有效阻止了敌军的增援。刘贤权带领的第1纵第3师与第10纵队在新立屯以东协同作战,多次成功击退敌军的增援行动。这场战役中,主攻部队表现出色,侧翼部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终顺利解放了锦州。
在锦州战役胜利后,解放军各部队迅速调整部署,准备对廖耀湘兵团展开全面围剿。主力部队包括1纵、2纵、3纵、7纵、8纵和9纵,以及6纵第17师,分别在大虎山和黑山两侧形成包围圈。5纵在广裕泉地区待命,6纵则驻扎在彰武东北部。同时,10纵和1纵第3师等部队在大虎山和黑山区域布防,4纵和11纵在塔山负责阻挡来自锦西的敌军。此外,12纵和内蒙古军区骑兵第2师等部队负责拦截来自沈阳方向的敌人,而独立第2师则在营口方向设防,阻止敌军向南逃窜。
第3师和第10纵队的作战区域紧邻主攻区。为了给主攻部队争取更多时间,刘贤权指挥部队迅速撤退到大虎山和黑山地区。他们在此修筑防御工事,有效延缓了敌军的推进速度。这一战术安排为主攻纵队的到来创造了有利条件,最终实现了对敌军的合围歼灭。整个行动节奏控制得当,为主力部队赢得了关键的时间优势。
在多方部队的协同作战下,廖耀湘的部队被分割包围在两地。其中,九个师被困在黑山与半拉山之间的公路沿线,另外三个师则被围困在大虎山、义和庄及康佳屯一带。最终,廖耀湘兵团遭遇了彻底覆灭的命运。
在辽沈战役结束后,原东野1纵第3师整编为解放军第三十八军第114师,仍由刘贤权担任师长职务。他带领部队继续投入战斗。
在战事进行中,他的职位得到了提升。
1949年12月,衡宝战役刚打完,刘贤权就接到了新任务,带着部队进云南打仗。根据总指挥陈赓的安排,刘贤权负责指挥第三十八军的第114师和第151师,走左路,直奔边境的河口和金平,目的就是堵住敌人往南逃的路。中路是第十三军,他们的任务是先拿下蒙自机场,再包围消灭汤尧兵团,主要在蒙自和开远一带活动。右路则是滇桂黔边纵队和卢汉的起义部队,他们从昆明往南压,专门拦截逃跑的敌人。另外,第十四军和第十五军作为预备队,分别从云南的东部和东北部进入战场。整个布局就是要把敌人彻底围住,一网打尽。
1950年1月11日,刘贤权带领左路军在12月27日从广西田东出发,快速向云南挺进,成功占领了河口。利用浓雾的掩护,部队迅速对蛮耗的敌军发起突袭。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114师成功消灭了敌军,控制了蛮耗,并封锁了红河沿岸的所有渡口。在整个行动中,刘贤权强调速度的重要性,部队日夜兼程,迅速完成战斗任务。
中路军同样强调快速行动,每天行军220里,迅速攻占蒙自机场,让敌人毫无防备。汤尧当时正在蒙自看戏,发现形势不对,急忙乘飞机逃离。与此同时,右路军表现出色,各部队协同作战,成功分割并全歼了汤尧兵团。至此,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个兵团被彻底消灭。
滇南战役是一场大规模追击战,解放军在战斗中损失700多人,却消灭了超过3万敌军,为云南的解放奠定了基础。在这场战役中,刘贤权领导的第三十八军第114师表现尤为突出。昆明解放后,战役总指挥陈赓亲自会见了刘贤权,对其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刚一碰面,陈赓将军便直呼刘贤权为“刘副军长”,并夸赞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刘贤权听到后有些困惑,赶紧澄清自己只是114师的师长。陈赓将军随即笑了起来,解释说其实早在刘贤权率军南下进入云南时,上级就已经提拔他为第三十八军的副军长了。
之前,大家都以为他以师长的身份代理副军长的职责,但实际上他已经得到了正式任命。由于部队尚未收到正式通知,他要求知情者暂时保密。然而,这个秘密很快就被公开了,他正式成为第三十八军副军长,同时继续担任114师师长。
1951年2月,刘贤权被任命为志愿军四十七军副军长,随即率部前往朝鲜,投身抗美援朝战争。同年10月,他在秋季防御战中发挥重要作用,成功挫败了美军精锐部队的秋季进攻。
从国外归来后,他先后担任了多个重要军职,包括海南军区副司令、兰州军区副司令并兼任青海省军区司令,还曾出任中共青海省委的第一书记,以及济南军区副司令等。1955年,他荣获少将军衔,并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92年6月15日,刘贤权在济南逝世。当年关于他的那段任职经历,如今已成为人们缅怀这位将军的温馨往事。
刘贤权是一位兼具智慧与勇气的杰出人物,其事迹在《文史春秋》2007年第11期中由罗先哲详细记载。刘贤权不仅在军事上展现出非凡的胆识,还在战略决策中体现了卓越的智慧。他的领导风格和决策能力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通过对其生平和成就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刘贤权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始终保持冷静和果断,这种品质使他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影响历史的进程。
抗日战争纪念网记载,刘贤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少将之一。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作为开国将领,刘贤权的贡献被广泛认可,他的事迹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