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春晚:赵本山与哈文,一场关于快乐与意义的博弈

蛐蛐去 2025-04-21 14:19:23

赵本山时代:笑声里的年味儿

想当年,赵本山老师带着他的搭档们,一年又一年地出现在春晚舞台上。  《卖拐》、《卖车》、《心病》……  每一个小品都是经典,每一个包袱都掷地有声。  那时的春晚,是笑声的海洋,是浓浓的年味儿,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回忆。  我们一边哈哈大笑,一边感受着家庭的温暖,感受着新年的喜庆。  那种纯粹的快乐,是多么难能可贵!  现在想来,那些熟悉的面孔,那些经典的台词,依然历历在目,勾起无数美好的回忆。  难道,这才是春晚的真谛吗?

哈文时代:意义与快乐的碰撞

2012年,哈文老师接手春晚导演,提出了“先有意义,后有意思”的理念。  这本身并没有错,毕竟春晚作为一台面向全国观众的节目,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但是,在追求“意义”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忽略了“有意思”。  曾经那些令人捧腹大笑的小品,逐渐被一些显得有些“说教”的作品所取代。  也许是为了传递一些正能量,也许是为了提升春晚的格调,但是,观众想要的,难道仅仅是这些吗?  快乐呢?  欢笑呢?  那份属于年夜饭的轻松氛围呢?

一个时代的落幕,一个时代的反思

赵本山老师的退出,无疑是春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虽然有人说他过时了,时代变了,但是,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他带给我们的快乐?  他的作品,虽然简单,但是真实,接地气,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而如今,春晚似乎越来越注重形式,越来越缺乏灵魂。  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春晚?  一个充满说教的春晚?  还是一个充满欢笑的春晚?

到底什么是春晚?

春晚,应该是全家人团聚一起观看的节目,应该是充满欢声笑语的节目,应该是能够带给我们快乐和温暖的节目。  它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一种记忆。  它应该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家庭的期盼。  而这,难道不应该建立在快乐的基础上吗?  也许,我们需要反思,我们需要寻找平衡点,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春晚”的意义。

我们期待一个什么样的春晚?  是继续追求高大上的格调,还是回归大众的趣味?  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吧!

0 阅读:0

蛐蛐去

简介:感谢您的观看,多多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