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一剑开天门!歼10试飞成功他激动落泪,中国歼击机发展史

冷香凝翠讶 2025-04-24 17:02:33

在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中,有一段波澜壮阔却又充满艰辛的岁月,那便是多款歼击机的研制之路。从歼 - 8 的艰难启航,到歼 - 10 的横空出世,中国航空人用无数个日夜的拼搏与坚守,在荆棘中踏出了一条自强之路。

歼 - 8 的艰难启航与蜕变

上世纪 60 年代,我国天空并不安宁,敌机频繁侦察,而当时空军的战机在性能上存在诸多不足,无法有效应对。即便引进了米格 - 21,其高空高速性能和机动性短板也很快显现。此时,一款能在复杂气象条件下作战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成为迫切需求。

沈阳的 601 所临危受命,提出单发和双发两种新机设计方案。考虑到新发动机研制周期长,最终决定新机研发分两步走,先推进双发方案,也就是后来的歼 - 8。1965 年 5 月 17 日,总参谋长罗瑞卿批准了歼 - 8 的研制方案,这款承载着无数期望的战机正式踏上征程。

在那个特殊年代,601 所和 112 厂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于 1968 年 6 月完成 01 架原型机组装。1969 年 7 月 5 日,飞行员尹玉焕成功驾机首飞,歼 - 8 初露锋芒。然而,谁也没想到,从立项到原型机仅用三年的歼 - 8,从首飞到定型却耗费了整整十年。

研制艰难,一方面源于科研力量和实验条件的硬实力不足。试飞中歼 - 8 遭遇跨声速飞行抖振难题,当时国内既无大型跨声速风洞,也无先进计算流体力学软件。顾诵芬院士为找出问题,冒险乘坐歼教 6 伴飞,在机身粘贴红色毛线,通过观察毛线流动方向分析气流,

最终成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对新机型研制规律认识不足,新设备预先研究缺失,导致原定装备的交流供电系统和机载火控雷达无法按时交付,歼 - 8 只能先改用简易雷达测距器,推出昼间歼击机歼 - 800。

1985 年 7 月,装配雷达、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的歼 - 8A 获批定型,此时距离立项已过去 20 年。可空军并未满足于此,根据国际三代机发展趋势,提出将歼 - 8A 由机头进气改为两侧进气,换装大推力涡喷 13A 发动机,这便是歼 - 8Ⅱ。

看似简单的进气道位置改变,背后却是复杂的技术难题。不同飞行速度下,战机对进气量需求不同,原机头圆形进气道的激波调节锥设计不再适用。科研人员为此设计出 2.3 元波系可调进气道,通过调节前缘压缩面角度,调整激波适应不同马赫数。进气位置转移,为雷达腾出空间,使歼 - 8Ⅱ 理论上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不过因配套中距弹进度滞后,直到 1992 年才完成首次中距弹靶试。

1984 年 6 月 12 日,歼 - 8Ⅱ 首飞成功,1988 年定型。但因平视显示火控系统和国产脉冲多普勒雷达仍在攻关,不具备下视下射能力,未获量产批准。

1995 年底,装备平显火控系统、国产 208 型火控雷达和霹雳 - 8 格斗弹的歼 - 8B 完成定型,成为歼 - 8Ⅱ 系列首个服役型号。

此后,歼 - 8 系列继续发展,虽经历中美 “82 工程” 合作失败、歼 - 8Ⅲ 因发动机技术问题下马等挫折,但航空人从未放弃,相继研制出歼 - 8D(具备空中受油能力)、歼 - 8HF(适配国产中距弹)和歼侦 - 8F(战术侦察机)。

歼击机探索的波折岁月

在歼 - 8 艰难前行的同时,我国航空人还进行着其他大胆尝试,歼 - 12 便是其中之一。将游击战理念应用于空战,诞生了小巧玲珑的歼 - 12。它空重仅 3.1 吨,翼展不到 9.2 米,采用机头进气、圆锥形机头的蜂腰型机身,固定武器为两门航炮。

1973 年,歼 - 12 赴北京汇报表演,被叶剑英元帅称赞为 “空中李向阳”,生动体现其小、灵、轻的特点,契合空中游击战构想。然而,特殊时代的冲击使生产和试飞停滞,空军对空战形势有新认识后,发现歼 - 12 火力弱、航程短等致命问题,1979 年 6 月,歼 - 12 研制任务取消,但其探索精神为后续发展留下宝贵经验。

而 601 所提出的单发方案 —— 歼 - 9,性能指标在当时堪称世界一流,最大马赫数达 2.4,升限 2.1 万米,最大航程 3000 公里。但由于当时航空工业基础薄弱,连歼 - 8 都发展艰难,为集中力量,1970 年 5 月,601 所歼 - 9 设计大队南下组建 611 所。

此后,歼 - 9 性能指标不断提升,从双 25(最大马赫数 2.5,升限 2.5 万米)到双 26,为达指标,611 所先后设计 6 种布局、8 种机翼方案,仅鸭式方案就做了 6 个。

但受特殊时代影响,歼 - 9 最终停留在图纸上,1980 年研制工作全部终止,却留下 12000 余次风洞试验数据,为后续研发奠定基础。

同时期的歼 - 13,参考越南战争经验,注重低空亚音速区域作战性能,指标与美国 F-16 原型机接近。601 所进行大量风洞试验,计算分析多种组合方案,最终选定带有边条翼的有尾正常式布局、单发、机腹进气方案。然而,发动机成为制约因素,国产涡扇 6 不达标,引进发动机也困难重重,1981 年 3 月,歼 - 13 停止研制。

歼 - 10 的破茧成蝶

从歼 - 8 到歼 - 13,我国两代航空人付出了无数心血,虽历经挫折,但积累了宝贵经验。1984 年 4 月,基于国防需求,航空工业部科技委讨论三种气动布局方案,其中 611 所的鸭式布局方案脱颖而出。该方案延续歼 - 9 特点,采用全动前翼提升机动性。

1984 年 5 月,上级决定新机型研制总体单位定点在 611 所和 132 厂,1986 年正式批准立项,命名为歼 - 10,代号十号工程。

歼 - 10 研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投资规模大、技术难度高、协作面广。总设计师宋文骢经验丰富,曾参加抗美援朝,参与多款战机研制。

在他带领下,611 所不到一年确定总体方案,采用大量新设计和新技术,如在毫无经验参考的情况下,成功研发电传飞控系统,大幅提升飞机敏捷性;航电方面,借鉴以色列狮式战斗机,打造出标准的一平三下航电系统。但因新设计多,部分部件研发进度滞后,歼 - 10 首飞节点多次推迟,甚至面临下马风险。关键时刻,航空工业总公司和国防科工委力排众议,保住了这个型号。

1998 年 3 月 23 日下午,成都黄田坝温江机场,功勋试飞员雷强驾驶黄色歼 - 10 缓缓滑向跑道。这架应用大量新技术的飞机承载着太多期望与担忧。起飞瞬间,所有人的心提到嗓子眼,雷强做好保飞机、保数据的准备。飞机稳稳绕场四圈后优雅返场降落,现场欢呼雷动,宋文骢激动落泪,他将生日改为这一天。此后,歼 - 10 历经 86 年试飞,数百个试飞科目未发生严重事故,2004 年年初定型量产交付部队服役。

如今,歼 - 10 及其系列型号已成为我国空军主力机型之一。从歼 - 10A 到双座的歼 - 10S,再到采用 DSI 进气道的歼 - 10B,以及航电和火控系统全面升级、换装国产发动机的歼 - 10C,它们在祖国蓝天处处展现雄姿,还随着对外军事合作走向国际。

回首这段历程,从歼 - 8 的艰难起步,到歼 - 10 的一飞冲天,中国航空人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困境中砥砺前行。他们十年又十年的坚守,终于换来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崛起。如今,中国战机已翱翔于世界之巅,可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强国梦想奋勇拼搏。

文章素材来源科普中国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