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察觉到一个令人揪心的事实,一个人郁郁寡欢的根本缘由,在于操持过多。
为啥越对别人上心操持,越被人厌恶?
不久前,友人向我倾诉苦恼,为何自己越是对他人上心挂怀,反倒越是遭人厌烦嫌弃?
其实,不少人和这位朋友的状况相似,每日都在为父母、伴侣、子女等诸多亲人操心费神,然而换来的却是对方诸如“太烦了”“太啰嗦”之类的抱怨……
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自己越是殚精竭虑,却越是将身边最为亲近之人推得更远。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要是自己不闻不问,对方要是变得愈发糟糕又该如何是好?面对这种“操心”的状况,究竟该如何应对呢?
今日,我就想和你深入探讨一番,这种让我们费力不讨好的“过度操心”现象。
热衷于过度操心之人,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
从心理学层面剖析,过度操心之人通常源于两种心理。其一为“唯有听从我的,才不会出现糟糕的结果”,这便是我们极力想要避开的“掌控欲”。
例如,过度操心的家长无时无刻不在留意孩子的一言一行,不让孩子去尝试任何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主动将孩子的生活安排得密不透风,不给予孩子自主抉择的权利,还会频繁地询问并叮嘱孩子的生活状况,甚至对孩子的交友圈子也要横加干涉……
心理学上,过度操心的人属于内部控制点类型,他们觉得通过这种掌控所获取的力量,不但能够助力自己更好地守护对方,还能抵御生活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其二是“我一定要帮对方把所有事情都料理妥当”。实际上,其背后的心理是“我担心你做不好”“我害怕你做错”。即便有些事情已然超出了他们自身的能力范畴,可他们依旧要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
然而,这种过度操心,常常会让对方觉得这是一种不信任的表现。这种心态属于迎合型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乃是精神分析领域中极为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指的是诱导他人以特定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行为模式,是一种极为原始的自我保护机制。
这种迎合型投射性认同,是极力在他人身上诱发内疚与感激之情,进而达成自己的成就欲与拯救欲,这也是人们为满足自我需求与自我价值所经历的途径之一。
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是因为人具备追求卓越的本能,期望自己能够变得更为出色。
这种过度操心实则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所以说,过度操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关爱,而是一种带有强烈掠夺性的隐性控制行为。
你越是操心,越容易让亲人、伴侣、孩子渐行渐远
过度操心会引发怎样的后果呢?
极有可能导致关系变得愈发糟糕。在任何一种关系当中,过度操心所衍生出的强烈控制欲,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就好比:父母总是忧心孩子年过三十依旧未婚未育,担忧孩子会孤独终老、无人依靠,于是整日忙于催婚,想尽各种办法逼迫孩子去相亲,结果致使孩子愈发抵触与父母交流,甚至连电话都不愿接听……
这种压抑之感与不信任感会逐步累积,造成情感上的疏远,更不用说还会徒增个人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过度操心的人常常会模糊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界限,出现“费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
他们常常牺牲自身的时间与精力去满足他人,并且渴望他人对自己的付出能够给予相应的积极回应。
一旦未能得到积极反馈,就会致使自我认同愈发匮乏,陷入对自我与他人的憎恶情绪之中。
由于自己的付出往往难以得到回报与认可,他们常常会感到无力、无助,甚至陷入绝望的境地。
有这么一句话:操心过度,注定命苦。要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自主、自由的个体。
倘若无论你如何操心都无法改变对方,那就表明这是对方生命中必须经历的修行课题。强行涉足他人的命运,只会过度损耗你的心理能量,让你背负本不属于自己的人生责任。
切勿过度操心他人,哪怕是你的至亲
倘若你也因为过度操心而感到焦虑、疲惫不堪,不知该如何是好,不妨尝试以下几种办法:
学会课题分离,阿德勒认为,人际关系中所有的矛盾,无外乎两点:要么是自己的事情被别人插手了,要么就是自己正在插手别人的事情。
他提出了“课题分离”的方法,也就是这件事的后果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