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邓小平见陈锡联,陈锡联检讨错误,邓小平:你在北京不欠账

北风得失 2025-04-12 11:07:03

1978年秋天快结束时,陈锡联心里七上八下地到了北京西山。他好久没踏足这片地方了,这回重新站到这老地方,感觉就像是过了好久好久,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陈锡联犹豫地在办公室门口打转,就是鼓不起劲去敲那扇近在咫尺的门。

“陈将军,上头请您进去一趟。”正当陈锡联有点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一个声音插了进来,让他没法再多想,只好抬腿往办公室走去。

“锡联,可真是好久没见喽。”办公桌前面的老爷子一瞅见陈锡联走进来,立马热情地打起招呼来。

“首长,我真的错了!”一听到那久违的声音,陈锡联的眼泪直往下掉,他哽咽着,满心歉意地对面前的人说出了心里话。

陈锡联今天专门来拜访的人,是他多年以来的老上司——邓小平。

听到陈锡联说的对不起,邓小平摆摆手,笑着回道:“你在京城那边,可没啥亏欠的。”

陈锡联和邓小平之间到底有啥故事呢?为啥他一见到邓小平,立马就道歉了呢?

【辽县结缘 情谊深厚】

陈锡联和邓小平的交情得追溯到1938年那会儿。那时候,两人机缘巧合下碰面了。从那之后,他们的关系就逐渐建立起来。没有华丽的开场,也没有刻意的安排,一切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1938年,成为了他们友谊的起点。

那时候,陈锡联是129师385旅的一把手,有个月的一号,他接到命令,得去山西辽县参加个会,会议内容是讨论129师新政委上任的事儿。

那时候,中央新派来的政委,其实是刚从国民革命军的第八路军转岗过来的邓小平同志。

那时候,战士们刚打完一场硬仗,个个累得不行,身体和心理都到了极限。为了让大家能早点歇着,邓小平讲的话并不啰嗦,但陈锡联却觉得特别深刻,记忆犹新。

他提出的要团结老百姓,打下革命地盘的主意,跟陈锡联心里的想法特别合拍。对于这个刚来不久的政委,陈锡联打心底里觉得他很了不起,特别佩服他。

在跟大伙儿的闲聊里,邓小平了解到了陈锡联这位在军队里出了名的“火炮手”。

不过那次相遇,因为时间太紧,他们俩没能直接聊上。得等到1937年8月,红军改头换面成了八路军,准备北上打鬼子的时候,他们俩才有了头一回正式交谈的机会。

陈锡联在军队重新整编后,当上了129师769团的团长。他接到命令,要带着自己的队伍去滹沱河那边,悄悄攻打阳明堡机场,目标是炸掉日军停在那里的好多轰炸机,好好挫挫敌人的威风。

陈锡联一接到任务,立马带着步兵,摸黑赶到了机场边儿上藏着。等敌人睡得跟死猪一样,防备也松了,他就带着战士们猛地冲向机场。用炸药包啊、手榴弹这些家伙什儿,把敌人的27架飞机给炸了个稀巴烂。

等敌军察觉到不对劲,阳明堡机场那边早已火光冲天,成了一片燃烧的海洋。

这次打仗,改编后的129师取得了头一回大胜,让日军在晋北战场上的天空优势没了影儿。这样一来,在忻口前线拼杀的八路军兄弟们,肩上的重担可算是轻了不少。

邓小平听到这个消息,专门安排了和陈锡联的一次私下交谈,这次交谈也是他们两人头一回正式打交道。

你天生就是打仗的好手,往后可得好好努力,抗战能取得胜利,绝对少不了你的贡献!在分别之际,邓小平轻轻拍了拍陈锡联的肩,一脸认真地叮嘱他。

听到邓小平的吩咐,陈锡联使劲地点了点头,说:“我肯定接着拼,绝对不给党和人民丢脸!”

后来,陈锡联真的做到了自己说过的话。在“神头岭之战”里头,邓小平派了陈锡联去帮忙兄弟部队,让他偷偷摸摸地去攻打日军存放物资的地方——黎城,这样一来,就给陈赓带着的386旅创造了进攻的好机会。

在那次战斗中,陈锡联并非挑大梁的角色,可他却让邓小平又一次见识到了自己的打仗本事。过了大约半个月,到了“响堂铺之战”时,陈锡联领着自个儿的弟兄们,一跃成为了战斗的主要力量。

这次769团碰上的,那可真是个不容易对付的大目标。作为主要战斗力量,陈锡联指挥769团的主力部队,早早地就藏在离日军运输要道不远的一座山里,准备拦截日军的货车。

1938年3月31日早上9点钟,邓小平和徐向前下令后,陈锡联带着769团从山崖上冲了下去,跟日军拼了个你死我活。这场战斗打了整整俩小时,我们收获了不少枪炮,还干掉了400多个鬼子,最后当然是我们大获全胜,优势特别明显。

打完仗以后,邓小平对年轻能干的陈锡联,那个被大家叫做“小钢炮”的家伙,更加看重了。他常找陈锡联单独聊聊,给他传授些战术上的门道和知识。

两人在战斗中并肩作战,他们的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铁。战火纷飞中,他们的革命情谊不断加深,愈发牢固。

陈锡联对那位战斗资历深厚,又时常给自己伸出援手的政委,打心底里越来越敬重。邓小平的指导,他始终当作行为准则,刻印在脑海里,时刻不忘。

陈锡联有次遇到了大麻烦,多亏了邓小平出手相助,这才捡回了一条命。

【救命之恩 教导之情】

响堂铺战役结束后,陈锡联很快又接到了邓小平安排的新活儿,那就是跟山西那边活动的八路军队伍接上头,然后带着他们一块儿打仗。

这个任务吧,其实没那么难,但要说轻松搞定,也得花点时间和精力。

在陈锡联要负责指挥的所有队伍里头,最让他头疼的就是带曾国华领导的115师支队。

跟另一队需要陈锡联亲自整合管理的不同,曾国华支队对陈锡联来说完全是个新面孔,他们俩以前从没搭过班子。陈锡联不清楚曾国华的脾气秉性,心里犯嘀咕,怕他可能不会乐意听从自己的统一调配。

邓小平完全懂陈锡联心里的担忧,为了让陈锡联放心,他亲手写了一张便条,让陈锡联转交给曾国华。曾国华只要一看到这张便条,念及邓小平的情面,应该就不会再对陈锡联使绊子了。

陈锡联接到那张小纸条,心里顿时有了底,他火速跟115师支队取得了联系,然后自己跑到营地去找曾国华。

曾国华一瞧见邓小平亲手写的信,立马就说他会听陈锡联的调遣,跟着陈锡联一块带着队伍往北走,去和129师的大队伍碰头。

队伍走到玉女山那块地方时,陈锡联的队伍和日军突然撞上了。战斗中,陈锡联挨了一枪,倒在地上,不知道到底是死是活。

这时候,八路军战士们面对日军疯狂的进攻,明显感到吃力,不少战士心里打起了退堂鼓。重伤在身的陈锡联躺在那儿,战士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就是没人敢贸然上前扶他一把。

这时候,曾国华从激烈的战斗中脱身出来,他朝着士兵们大声喊道:“赶紧带陈团长撤离!无论他是活着还是受伤了,都得把他安全带走!”

战士们拼死把陈锡联从战场上救了出来,这才让他捡回了一条命。

经历了那次大难后,陈锡联心里头一直特别感激曾国华。当他找机会当面跟曾国华道谢时,曾国华却摆摆手说:“你呀,还是好好去谢谢邓政委吧。是你拿着他的条子来找我,我是看在他的情面上,才豁出去救你的。说真的,邓政委才是你真正的大恩人呢。”

陈锡联自此心里对邓小平更加敬重,满心感激。

回到主力队伍后,陈锡联跟着邓小平的头儿,跟那个总喊着反共的“山西老大”阎锡山,又干了一仗,这次打得阎锡山屁滚尿流,他自己都说,他这个“老阎”啊,跟“陈锡”比起来,那真是差远了,硬气程度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邓小平不光教陈锡联打仗的本事,还特别上心提升他的知识层次和文化素养。他全心全意地帮助陈锡联,让他在各方面都能有所长进。

陈锡联家境贫寒,打小就没机会进学堂,认识的字寥寥无几。邓小平一逮着空儿,就会回去手把手教他认字,还不忘带上些文件和报纸杂志,好让他多读多学习。平日里给他讲解打仗的策略时,也是挑最简单明了的说法来讲。

在邓小平的悉心栽培下,陈锡联在军队的大家庭里一步步锻炼成长,最终成为了共产党里响当当的一员大将。

对陈锡联来说,邓小平不光是上司,更像是指导他前行的老师。

【在批评中进步】

作为老师,自然不能总是只夸不教,在军旅生涯里,陈锡联没少挨邓小平的责备。

邓小平有个特别的习惯,要是心情不太好,他就不太愿意跟大伙儿握手。我记得清清楚楚,有两次,陈锡联想跟他握手,结果都被邓小平婉拒了。

1946年9月那会儿,陈锡联领着战士们接连拿下了几场硬仗,把国民党那股子嚣张劲儿给打压得不轻。大伙儿正盼着好好庆祝一番,开个热热闹闹的庆功宴呢,结果陈锡联却突然接到通知,说要马上去开会。

陈锡联心想可能是上面的大领导要来表彰战士们,于是兴高采烈地赶到了大会地点。一看台上讲话的是邓小平,他自然而然地就往前凑,打算跟小平同志握个手。

但他压根儿没想到,邓小平这回没跟他握手,反而是板着脸说:“我今天开这个会,就是要整治整治军队里的风气。你们仗着打了几次胜仗,就骄傲自满,还办什么联欢会,这做法大错特错。”

听到这句话,陈锡联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了,他一本正经地坐回到座位上,准备聆听领导们的批评和指导。

会议持续了一整晚,直到陈锡联自己站出来,坦白错误并承诺绝不再犯,邓小平这才说会议可以结束了。散会后,陈锡联还专门去找邓小平,诚恳地反思了自己的问题,这才让邓小平的脸上勉强有了点笑容。

陈锡联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一次遭遇了别人不跟他握手的尴尬情况。

1949年冬天,12月份那会儿,陈锡联跟着刘邓大军一路走到了咱们国家的西南部。到了那儿,邓小平就点名叫陈锡联来当新中国的头一任市委书记。

陈锡联刚到重庆那会儿,心里直犯嘀咕。领兵打仗他可是在行,但这当师长的活儿,对他来说完全是新手上路,头一回尝试。怎么搞定那些敌人留下的捣乱分子,好让重庆这片地方快点恢复平静,这事儿让陈锡联愁得不行,心里像压了块大石头。

陈锡联全神贯注于城市的重建工作,对西南军区的日常管理就没那么严格了,结果这种不那么紧绷的管理方式,反倒让一些人找到了钻空子的机会。

战士们都是从四处漂泊的游击战斗里历练出来的,所以对有个安稳住所的向往比常人强烈得多。刚到重庆那会儿,多数人首先忙活的就是找房子安家。因为这,还闹出了好几回争执。

陈锡联对这些事情确实感到力不从心,打算等政府工作都稳定下来再去处理。可这些混乱状况都被邓小平看在眼里,他感到非常愤怒,立刻召集了西南地区的所有机关头头,开了个紧急会议。

一到会场,陈锡联立马瞧见了邓小平那张严肃的脸,心里直嘀咕:糟了,看来有重头戏要上演。于是,他也没敢凑上前去,跟邓小平打招呼握手。

邓小平同志确实没跟任何人握手,他直接对着屋里的人说:“咱们到西南来是干啥的?难道是让你们住大房子享福的吗?”

大家一听完,立马就懂了这次开会是为了啥,心里都觉得挺对不起的,纷纷把头低得老低,整个会场一下子变得静悄悄的,没人说话。

看到没人搭话,邓小平接着说:“咱们到这来,是干实事的,不是来享福的。大伙儿得把心态摆正,明白自己身上担着啥责任。”

这次会议让陈锡联受益匪浅,他不但提升了管理军区的能力,还深刻体会到肩上担子的重量,明白了责任究竟有多大。

【迟来的道歉】

陈锡联心里头对邓小平感激不尽,也多次反省自己的过错,可有那么一句道歉的话,硬是在他心底憋了足足五年,才终于鼓起勇气说了出来。

1973年年底,那时候的中国正处在比较特别的一个时期。就在这个时候,陈锡联也从沈阳军区调到了北京军区,开始在那儿工作。

到了北京以后,陈锡联压根儿没让外面的风言风语搅乱心思,他还是照着邓小平的话去做,动手整治军队。

在1975年的年初,陈锡联的职业生涯迎来了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被晋升为中央军委常委,并从叶剑英将军手中接过了军政大权。然而,与此同时,邓小平却再次遭遇挫折,被迫离开了他长期参与的中共中央核心决策层。

陈锡联,他在中央政治局里占有一席之地,但在那个时候,他没能站出来替他的老领导讲几句公道话。虽然那时候局势复杂,大家都被形势推着走,没太多自主权,但这件事还是让陈锡联心里一直有个过不去的坎儿。

不过在那段时间,陈锡联始终在以他的方式支持着邓小平。邓小平身体欠佳,陈锡联就常想办法给他送点滋补品,好让他补补身体。

但他心里一直憋着句对邓小平的歉意,就是没机会讲出来。直到1978年秋天快结束的时候,陈锡联才终于有了机会,去探望一下老领导。

陈锡联一见到邓小平,立马就开门见山地承认了自己的不是,他诚恳地说:“那时候我没站出来替您说话,现在想想真是太不应该了,真是对不起您。”

听完这话,邓小平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缓缓开口:“这事儿啊,别往心里去,那时候你也没办法,认识到错误改了就好,你在北京那边,没落下什么亏欠。”

陈锡联总算是得到了老首长的宽恕,心里的大石头这才落了地。他打定主意,得好好用实际行动来回馈这位一直以来都对他宽容以待、关怀备至的老上司。

回家后不久,陈锡联就放下了手头所有的工作,然后在1982年和1987年,他连续两次被大家选为了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他在这个位置上,一直默默地付出,直到自己人生的终点。

0 阅读:68

北风得失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