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栓Q”到悲剧:网络时代的未成年保护亟待加强

三国部落说趣事 2024-11-22 20:22:49

“尊嘟假嘟”“你个老六,我真服了”……近年来,一些中小学生不分场合使用网络黑话玩“梗”的行为越演越烈。最近甚至有学生开始在作业和试卷中使用“栓Q”等网络用语造句。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要求规范校园用字。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代青少年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语言以其简洁、幽默的特点迅速流行,其隐喻和调侃的性质使其迅速演变为年轻人之间的网络黑话。然而,网络的双刃剑效应日益凸显,特别是在未成年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这些网络黑话渗透到学校的课堂和家庭作业中时,便成了一种文化入侵。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书面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还可能让他们在正式场合中难以区分网络语言和标准语言,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更令人不安的是,一些中小学生模仿网络上的危险行为,给自己带来了伤害。2019年,一位14岁女孩模仿网上“用易拉罐自制爆米花”致酒精爆炸身亡。2023年,7岁女孩模仿电视情节将4岁男孩扔井中。2024年,广东二年级小学生和妈妈吵架后,一气之下模仿“吃鸡”游戏动作从三楼跳下。这些悲剧的发生,反映了未成年人在网络环境中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质量,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孩子们心智的混乱。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构成了挑战。长时间沉浸在虚拟空间中,可能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选择逃避而非面对,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例如,模仿游戏中的自杀或自残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危及自身安全,还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

面对网络带来的挑战,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家长应增加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上网的习惯和偏好,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网络安全课程,教授学生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避免盲目跟风。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现实生活,而不是沉迷于虚拟世界。网络平台有责任过滤有害信息,设置年龄限制,并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用户的优质内容。平台应建立健全的举报和反馈机制,及时处理用户投诉,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传播不良信息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确保其履行社会责任。

网络语言的泛滥和危险行为的模仿,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未成年人在面对网络信息时缺乏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这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只有家庭、学校、平台和政府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网络带来的挑战,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文/王禾木

0 阅读:0

三国部落说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