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三院最新成果,反复种植失败终于锁定凶手!两个办法最有效

郑文谈育儿 2025-04-27 18:39:02

上周五我们科普过乔宠教授团队针对生化妊娠的一个新发现,他们把生化妊娠归为种植失败,并认为这与子宫内膜关系比较大,并指出免疫可能是重要原因。

在那篇文章中,圈姐从文献搜索中得知,国外研究早就认定生化妊娠可能和“种子”关系并不大,内膜占重大诱因。

反复种植失败是试管中最让人沮丧的事情,什么原因主导了反复种植失败一直是学界热点话题。

北医三院生殖中心李蓉教授团队最近发表了一项研究,这可能帮我们锁定了凶手,赶紧跟着圈姐一起来看看吧!

01反复种植失败的关键

这篇文献是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蓉课题组、潘恒课题组、于洋课题组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一华课题组合作在Life Medicine杂志发表的。

研究人员收集了全球6个数据库中209例女性子宫内膜样本的基因数据,其中92例反复种植失败和117例健康女性。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锁定了175个异常表达的基因,进一步找到了10个核心调控基因,这些基因和子宫内膜容受性、胚胎着床密切相关。

研究者用这些基因构建了一个预测工具,准确率可达77%,说明这些基因确实能反映反复种植失败的风险。

基因研究发现,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子宫内膜里的免疫细胞“乱套”了,促炎因子减少(如TNF-α、IL-1β),抗炎因子反而增多(如OSM)。

同时某些免疫细胞(如M1型巨噬细胞、NK细胞)减少,另一些(如调节性T细胞)增多。

研究者重点研究了一个叫ENTPD3的基因,发现它在反复种植失败患者中明显升高。

试验显示,降低ENTPD3会导致子宫内膜细胞变形(上皮细胞变间充质细胞),同时促进炎症因子分泌,可能破坏子宫内膜环境,阻碍胚胎着床。

用通俗一点的大白话来解读就是,正常怀孕时,母体免疫系统会宽容胚胎,但反复种植失败患者的免疫细胞分工混乱,该抗炎的没抗炎,该促炎的没促炎,导致胚胎着床失败。

ENTPD3基因就像一个开关,一方面抑制抗炎因子(保护胚胎),一方面调控细胞形态变化(让内膜适合着床)。

反复种植失败患者中ENTPD3异常升高,可能同时破坏这两个功能。

这个研究通过检测这些关键基因或免疫指标,可以帮患者提前预测反复种植失败的风险,同时也可以针对免疫失调或ENTPD3通路开发药物,或许能够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02子宫内膜免疫改变多文献已证实

这不是第一篇认为内膜免疫是导致反复种植失败关键因素的文章,圈姐搜索文献平台高达431篇相关文献都有这样的观点。

其中有一篇文献比较典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研究者获取了6名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和3名健康女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年龄29-35岁)。

他们采用显微镜级别的单细胞测序技术,将子宫内膜细胞分离到单细胞水平,分析两种不同内膜的基因表达。

结果发现,反复植入失败患者子宫内膜中与着床相关的基因(如免疫调节、细胞黏附基因)显著异常。

另外一个重要发现是,在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内膜中一种保护胚胎的免疫细胞(CD49a+CXCR4+NK细胞)数量减少。

子宫内膜细胞间的信号传递紊乱,以上所有因素都可能影响胚胎着床。

也就是说,反复种植失败患者的子宫内膜像信号混乱的WiFi,关键指令如让胚胎着床的分子信号无法正常传递。

保护胚胎的免疫卫士NK细胞减少,导致胚胎容易被排斥,从而导致种植失败。

这项研究首次在单细胞水平上“绘制了子宫内膜的故障地图”,帮助医生精准定位问题.

未来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细胞或修复信号通路,提高反复种植失败患者的怀孕成功率。

03胚胎因素也不能完全忽略

既然讲到了反复种植失败,胚胎与内膜的复杂互动与着床也有关系,对胚胎的检测只查染色体可能远远不够。

因为即便移植染色体正常的胚胎,依然有一半的几率不会着床。

除了内膜因素,胚胎的因素也是无法百分百排除的。

有研究纳入了102名患者的111个试管婴儿周期,共分析了412个第五天或第六天的囊胚。

研究者对囊胚采用了双测序策略,对每个囊胚同时进行DNA测序(检测染色体异常)和RNA测序(分析基因表达是否异常)。

也就是同时看书的内容对不对和基因说明书的表达情况,预测这个胚胎能不能在子宫成功扎根。

结果研究者发现,即便染色体正常,胚胎的基因说明书也有差异,比如第五天和第六天的胚胎基因表达不同。

这项技术用280个关键基因训练智能算法,能提前判断胚胎的着床潜力。

研究者用模型把胚胎分为三档,发现优质档着床成功率在88.6%,中等档成功率在50%,低档成功率20.8%。

研究者认为原因可能是胚胎的基因说明书写错了,或者子宫内膜没准备好。

所以你看,这虽然是一个着眼于胚胎的研究,但是也会把内膜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去谈。

这项技术能更精准挑选出“真正的好种子”,减少无效移植,让患者减少失败。

如果胚胎的问题彻底得到解决,那么解决反复种植失败的唯一问题就是内膜,也就是内膜的免疫状态。

04反复种植失败我们怎么应对

针对子宫内膜的免疫治疗,我找到一篇文献汇总了各种免疫治疗方案。

研究者认为激活自体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或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的宫内授精后的子宫内膜免疫调节是有前途的治疗方案。

单核细胞免疫治疗

从患者血液中提取PBMCs,用特殊分离液在排卵期操作,用激素(hcg)激活细胞,模拟体内环境培养1-3天,增强其功能。

培养后的细胞通过导管直接注入子宫,帮助改善胚胎着床环境。

不同研究用量不一(100万到3000万不等),但研究发现即便少量(如100万)也能有效提升怀孕率。

宫腔输注PBMCs能调节子宫免疫环境,对多次移植失败患者有助孕效果,但最佳剂量仍需进一步研究。

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

从患者自身血液中提取浓缩血小板液体,含有多种促进组织修复的生长因子,激活后会持续释放生长因子,刺激子宫内膜细胞增殖、血管生成,改善内膜厚度和血流。

这有助于内膜组织调节免疫反应,减轻炎症,为胚胎着床创造更友好的环境。

多项研究显示,PRP可增厚薄型子宫内膜,提高妊娠率,尤其对反复移植失败患者效果显著。

其他治疗方式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也可以调节免疫平衡,部分研究显示能提高怀孕率,但不同医院结果差异较大。

粒细胞生长因子对原本内膜薄的患者有效,但对正常厚度内膜无效。

维生素E或西地那非可以扩张血管增加子宫血供,近年的高质量临床试验表明效果不稳定,仍需更多验证。

环孢素或他克莫司对Th1/Th2失衡的反复种植失败者可提高胚胎着床率和活产率,但需要精确控制剂量,避免抑制保护胚胎的Th1细胞因子(如IL-2)。

阿托西班部分非随机研究显示可提高妊娠率,但多数随机对照试验没有发现显著效果。

研究者认为可能对子宫过度收缩的反复种植失败患者有效,但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来验证。

如果您也在纠结反复种植失败到底是哪里错了,我想这篇文章应该能给您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目前绝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子宫内膜的免疫上。

但是胚胎因素也并不能百分百完全排除,未来也许会有更精确评估胚胎质量及着床潜力的办法。

在目前这个现状下,我建议姐妹们可以暂时放弃对胚胎的关注,将失败重点的检查和治疗放在内膜的免疫上来,也许您就离成功不远了。

全文完!现在流量为王的年代,围观也是一份力量,转发就是一份担当,希望动动您发财的小手,给我点个赞,如果您能转发到微信群或朋友圈,就会让更多孕育困难的小家庭受益,谢谢您!

郑重声明

本账号发表的内容仅作为资讯分享,本账号不做任何形式的营销推广,文章观点不能直接用作医疗诊断或健康干预建议。在采取任何预防或治疗措施前,请与你的医疗保健提供者沟通。

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公众号

永远在意真实数据和文献论证

抱娃路上,我愿意陪你一起走过最无助的岁月

——THE END——

参考文献

Integrated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reveals dysregulated immune infiltration an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the secretory endometrium of 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 patients. Life Med. 2024 Oct 21;3(5):lnae036. doi: 10.1093/lifemedi/lnae036.

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profiling of the human endometrium of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 Theranostics. 2022 Sep 6;12(15):6527-6547. doi: 10.7150/thno.74053.

Multi-omics PGT: re-evaluation of euploid blastocysts for implantation potential based on RNA sequencing. Hum Reprod. 2024 Dec 1;39(12):2861-2872. doi: 10.1093/humrep/deae237.

Endometrium Immunomodulation to Prevent 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 in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Int J Mol Sci. 2022 Oct 24;23(21):12787. doi: 10.3390/ijms232112787.

0 阅读:17

郑文谈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