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元帅有段时间的工作经历相当特别。
在1939年以前,徐向前一直在129师给刘伯承当副手,一起打了两年的仗。后来,中央觉得这样有点屈才了,就让徐向前去山东,当上了八路军第一纵队的司令员。他不仅要管好自己的纵队,还得指挥山东境内所有的共产党抗日队伍,就连罗荣桓带着的115师也得听他调度。
原本,徐向前有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大展身手,但遗憾的是,仅仅过了不到两年,因为过度的劳累,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只好回到延安去休养。等到解放战争爆发,徐向前就没能再担任任何战略区的军事领导了。
他先后接了晋冀鲁豫和华北军区两个副帅的担子,就算华北那边情况挺棘手,连大领导都得亲自上阵,徐向前还是只当副帅。
国家有难时,人们总会想念那些出色的将领。明明有英雄豪杰在,却不让他们施展才华,真不知道那些决策者是怎么想的?
说实话,这看着挺奇怪,但你要是往深了挖,会发现里头完全是另一番天地。
一、聂帅坐镇北方大地
1946年11月,徐向前在家休养了整整五年后,身体基本上痊愈了。他马上就跟中央说,想去太行山那边继续工作。
过了半年,刚好碰上刘邓带着晋冀鲁豫军区的部队准备往南走,为了进行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行动,中央就让徐向前去做了晋冀鲁豫军区的副司令员,又给刘伯承当起了助手。
但这次跟129师那时候大不一样了,刘邓带着队伍往南走,徐向前没跟着去,他留下来管晋冀鲁豫那些留下来的部队。虽说晋冀鲁豫军区名义上还是一个整体,但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两个各玩各的队伍。徐向前虽然是副职,但实际上他就是那个“缩水版”晋冀鲁豫军区的一把手。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1948年5月,中央有了新决定,要把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这两个大战区合并起来,组成华北军区,同时还成立了新的华北局。徐向前被任命为华北军区的副司令员,还兼着第一兵团的司令员。
通常情况下,战略大区的副司令都是帮着司令和政委搞军事指挥的关键人物。但徐向前的情况却挺不一样,他没到华北军区司令部那儿去帮聂荣臻,更别说像华野的副司令粟裕那样,一个人挑大梁指挥全局了。
徐向前现在在哪儿?他在晋南。其实他主要管的,就是指挥一兵团的事儿。
这事儿真挺让人琢磨。难道是因为中央和那些大人物觉得徐向前的能力不够,挑不起华北大区这个担子?
不对。
华北军区挑司令员,最合适的人选就是聂荣臻。
聂荣臻从1937年115师分开后,就成了晋察冀地区的领头人。在抗战最苦最难的日子里,他硬是一个人扛起了华北敌后的重担,领着仅剩下的3000多名战士,跟日本鬼子斗智斗勇。这八年时间里,他在华北地区打下了大片根据地,正规军发展到了20万,地方上的武装也有10万,加起来总共有30多万兵力。
这是啥意思呢?就是说,抗战结束后,刘邓带着的晋冀鲁豫部队,人数有42万左右,这在所有大战区里可是最多的。晋察冀那边,还有华中的新四军,人数都差不多,都是30多万。
晋察冀那个地方,斗争环境真的挺不容易的。在所有的区域里,它算是被日伪军逼得最紧、过得最苦的一个。
聂帅能取得这般了不起的成绩,他的本事那可不是吹的。
八年的时间里,聂帅一直在晋察冀部队打拼,他凭着自己的本事,赢得了大家打心底里的尊敬和追随,这种威望和影响力,在部队里是独一无二的,没人能比得上。
要是在解放战争刚开始那会儿,因为头几场仗打得不太顺,就急着把聂帅给撤了,再换个新帅上来,那人心不就乱套了嘛,到时候可就没法收拾了。聂帅和徐帅两位老人家,人品那是没得说,肯定不会往心里去。可华北那儿的几十万将士怎么办呢?还有好几十个二级军区,上百个县的政权呢?谁又能保证这几十万的军队和好几万的党政干部,心里不会有啥想法呢?
战争形势紧迫,咱们这边的人和事绝对不能再出乱子了。想来这也是上头没打算换将领的一个关键因素。
军事上咱们该咋办呢?其实没徐向前也不是不行。华北那边打得是有些坎坷,傅作义搞得大家焦头烂额,但好在伟人很快就有了解决办法。
首先,咱们得全力挺聂荣臻,不光发电报给他加油打气,还得亲自上手帮他指导练兵。这样一来,大家心里就踏实了,军事上的那点小挫折也就不会闹得人心惶惶了。
第二,让朱老总临时来稳住局面。胡宗南攻打延安那会儿,毛、周、朱、任、刘这些中央的大领导们兵分两路。伟人自己带着一些机关的人在陕北顶着,而朱老总和少奇则去了华北。朱老总更是亲自上阵,指挥晋察冀那边的战斗。
朱老总那出神入化的指挥本事,到了华北战场简直就是高手过招,小菜一碟。在清风店、石家庄那几场大战里,咱们被动挨打的局面算是彻底翻篇了。朱老总不仅要管全军打仗的事儿,还得一直待在晋察冀司令部,这肯定不是长久办法,但眼下也只能这么先撑着,能过一天是一天呗。
后来呢,那位大人物从陕北移到了河北平山,这样指挥起来更方便,基本上就当起了华北军区的军事头头,对徐帅的依赖也就没那么大了。
二、山西战场的独特之处山西的战局,那叫一个别具一格。这里的情况跟其他地方真不太一样。山西地处要塞,战略位置重要,所以一直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战斗在这里打得那叫一个激烈,硝烟四起,炮火连天。山西的地形也是战局独特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给战斗带来了不少麻烦,也让战术运用变得更加复杂多变。但不管咋说,这些自然条件也成了战士们巧妙利用的工具,他们依托地形,灵活应变,创造了不少以弱胜强的战例。再说说山西的民风吧,那也是相当彪悍。这儿的老百姓热血豪情,对战斗充满热情。他们积极支援前线,送粮送药,为战士们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有了这样的群众基础,山西的战局自然更显得气势磅礴,动人心弦。所以啊,说到山西的战局,那可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独特的地形、重要的战略位置,再加上彪悍的民风,共同编织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斗画卷。
接下来咱们聊聊徐帅那边的情况。聂荣臻离不开华北,徐帅呢,也不能说走就走,毕竟山西那边的事儿也挺关键的。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华北那三个军区之间是咋相互关联的。
华北有三个主要区域,分别是晋察冀、晋绥和晋冀鲁豫。其中,晋察冀是最关键的地方,华北的大部分战斗都是在这个军区周围进行的。
晋绥这块地方,就在山西和内蒙古交界那儿,东西没晋察冀那么丰盛。它主要是守着陕甘宁的门户。一开始,中央把晋绥当成了紧要关头能撤的后方。可内战一全面打响,胡宗南的大军就往陕北压过来,中央这才明白,晋绥其实是个绝境。为啥呢?南边有阎锡山、胡宗南堵着,北边傅作义虎视眈眈,东边还有国民党的中央军。只要一进晋绥,那就是被敌人团团围住。所以,伟人宁愿带着大家往陕北的山沟沟里躲,也不想退到晋绥去。为啥不选那儿?因为压根儿就没法儿周旋。
刘邓大军在抗战那会儿,打下了晋冀鲁豫这块大地方作为根据地。这地界儿大、人多、兵也壮,地势还特别好,比晋察冀、晋绥那俩地方有优势,发展空间大多了。到了解放战争刚开始那会儿,他们已经把山东西边的地方都拿下来了,还往苏皖豫三个省交界的地儿打过去,新开了一片解放区。就因为这样,1947年以后,领导们就大胆地搞了个大动作,把晋冀鲁豫的大部分主力都派到南边去了,实行外线作战的战略。
晋察冀和晋冀鲁豫原先是两个各自为政的大区域,而晋绥则是在旁边起着协助作用。
刘邓大军南征以后,晋冀鲁豫的军队力量大大减弱,华北局势立马就变成了一家独大,两家稍弱的局面。
那为啥不把那些打仗厉害的将军们都划归到华北军区呢?
要想让晋察冀站稳脚跟,那就得保证晋绥和晋冀鲁豫这两个地方稳稳当当的。就像是个三脚鼎,要是其中一个脚歪了,另外两个也站不稳,那晋察冀肯定也长久不了。
晋绥那边有贺龙大将亲自把关,情况挺稳当。但晋冀鲁豫那边,剩下的兵力有点吃紧,不够用。因此,中央琢磨着得调整战略,把刘邓大军打下的豫皖苏地区划到中原解放区去,晋冀鲁豫军区的重心呢,就挪到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太行山里头。
缩小范围后,问题还是很大。阎锡山把控着山西,他所在的位置正好是三个区域中间,这让三个区域之间的合作很难顺利进行。因此,中央给徐向前派了个大活儿,那就是要攻下山西。
山西这地界儿,四周都是山和水,位置太关键了。往西边能帮上陕甘宁的忙,往东边能支援晋察冀,南边还能卡住潼洛,威胁到关中地区。
但那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攻打山西有多关键。
1948年6月份,徐向前正要带着部队往北走的时候,伟大领袖有点小生气。
那时候,伟人收到了彭张甘赵他们的电报,说想让徐向前先别急着往北去打阎锡山,而是把华北的一兵团调到关中那边。他们打算跟西野一起,在渭北搞场大战役,想给胡宗南来个狠的,一举消灭他们。
伟人当时很生气地回了电话,直接告诉他们,你们用七万人对付马家军,压力已经很大了,现在真的很难再调兵去帮你们。
大佬说,让你们徐向前兵团进关中这事儿不太行,还有杨得志、罗瑞卿兵团好几次想让徐向前兵团北上打傅作义,那也不合适。因为咱们的人一集中,敌人也跟着集中,咱们的后勤补给跟不上那么多兵马。
大佬是这么说的,给彭老总留了情面。说粮食不够吃只是个托词,毕竟徐向前兵团才6万多号人,要是加入渭北战役,就凭关中那富裕程度,不至于饿肚子。
这封电报算是给华北和西北那边指明了方向,告诉徐向前一门心思对付阎锡山,谁也别想来捣乱。
三、为啥把徐向前派到山西咱们说说为啥会把徐向前安排到山西呢?其实,这背后的考虑挺简单的。山西那地方,地理位置挺重要,战略地位也相当高。在当时的情况下,需要有个得力干将在那儿坐镇,确保局势的稳定。徐向前同志呢,那可是咱们军队的杰出将领,经验丰富,能力出众。派他去山西,就是为了让他发挥自己的才能,把山西的工作做好。而且啊,徐向前同志在之前的战斗中,已经多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他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制定出合适的战略战术,带领部队取得胜利。这样的将领,放在哪里都是个宝贝,更别提山西那么重要的地方了。所以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把徐向前派到山西是个挺明智的选择。他在那儿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为革命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伟人可能还有另外一层想法,对付阎锡山跟对付其他国民党军队不太一样,这场仗挺难打的。
阎锡山这个人挺特别。一方面呢,他算是北洋军阀时代的老产物,新旧军阀里都有他的影子,算是个老资格,心眼儿多,在山西掌权几十年,可不是个简单角色。另一方面,阎锡山是地道的山西五台人,他的手下将领几乎都是山西老乡,军队也都是山西子弟兵。这跟胡宗南在关中、陕西那一带称霸不一样,也跟中央军攻打山东那会儿不同,因为那时候的国民党军在当地可没啥群众根基。阎锡山的军队在自家地盘上打仗,根扎得深,特别难对付。
因此,选用徐向前这个人,他既来自山西又出自五台,有种让山西人管理山西的策略在里面。
还有一个关键就是,全靠徐向前的个人才干。
刘邓大军一路南下后,大别山那边又需要增援,晋冀鲁豫那边能动的兵都派出去了。这样一来,徐向前手头就没啥野战部队可以使唤了。没办法,他只能从军区现有的部队里,挑选些合适的,直接给升级成野战军。就这么东拼西凑的,总算是搞出了三个纵队,分别是八纵、十三纵和十四纵。
军区部队跟野战部队的最大不同就是,野战军经常在大范围、长时间里进行机动打仗,他们已经有了很成熟的经验和体系。他们能够很快地集合起来,形成大规模的战斗力,大家配合得也很默契,指挥官不需要再花时间去训练他们怎么配合。
说白了,就像刘伯承发了道指令,他一说出口,这事儿就得开始动起来。作战科得先把这指令变成正式命令,参谋长呢,得琢磨出个作战计划。然后,机关部门就把这作战命令往下传,传到各个纵队去。各纵队接了命令,还得结合自己那块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详细的打仗方案。接下来,师、旅、团这些单位,得赶紧把兵力给组织好,争取最快时间发起冲锋。
刘伯承的想法,要传到野战部队的一个小兵那儿,这过程可不容易。在野战部队,快的话也得一天,换到军区部队,三天都不一定够,要是到了民兵部队,那时间就更长了。能确保消息不传错、不走样,就已经很不错了。
现在徐向前带领的就是这样的队伍。
他打算从零做起,重新训练机关人员,锻炼部队,调整整个体系,并逐步积累实战经验。
这种活儿最难搞,成效也最难见。好多将领,让他们领兵上阵杀敌,或者出谋划策,那都没问题,干得非常棒。但要让他们沉下心来,从头开始训练一支没经验的队伍,那就不行了,既没耐心也不愿花心思。更多的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干,一点章法都没有。要是给他们一支不成熟的部队,可能还没打出个样儿来,队伍就先散了。
汉朝刚建立那会儿,厉害的将军特别多,像韩信、彭越、英布、卢绾,还有樊哙、郦商、滕公、灌婴等人都很出名。但为啥大家从古至今都一直特别佩服韩信呢?原因不只是因为他打仗厉害,更重要的是他训练士兵也是一绝。不管什么样的队伍,到了他手里,没多久就能被他练成战斗力爆棚的强军。像韩信这种级别的名将,那真是太难得了,不是说遇到就能遇到的。
徐向前具备那样的个性和能力。
老人当年到了晋南那边,手底下兵不多,就六万多号人。重家伙啥的基本没有,都让刘邓大军给带走了,而且大部分还在黄泛区那边丢光了。司令部也没建起来,人也都被刘邓给拉走了。
徐帅是从头带起的,他手把手地教,打仗的同时也在训练士兵。
首先,他军事方面的功底很深厚,因为他是黄埔军校出来的,对野战部队的那一套很了解,建军和做事都很有头绪,方向明确。
另外,徐帅做起事来那可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效率还特别高。他总能巧妙地调动各级单位和部队的创造力,让大家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第三点,就是得做个好人,这不用多说,大家都看在眼里。
我来给你说个事儿吧。
1948年春天,临汾战役马上就要开打了,徐向前亲自带着一个临时指挥部到了前线。他虽然是个大领导,但指挥部里人却不多,就十几个参谋,连个参谋长都没有,只有一个参谋处长在帮忙……
二十出头的侦察参谋,写了一份报告直接交给了徐向前。徐向前翻看着这份报告,发现上面写着临汾城里头,蒋介石和阎锡山的部队间发生的事儿。说是蒋军那边一个七排长,把阎锡山军的一个小兵给打了。结果这排长被阎军逮住,狠狠地教训了一顿,打得半死不活的,差点就引发了胡家和阎家两股势力的冲突。
徐向前瞅了一眼,感觉不对劲,立马跑到侦察科找参谋,跟他说:“咱部队里头,有七连长、七班长,但七排长?那可没有。现在部队都是按三三制来的,一个连最多也就四个排,哪可能有七个排那么多。”
这位排长,姓可能原本是齐,但在侦察时误听了,以为是七。这名参谋因为自己的大意觉得挺不好意思的。
徐向前的行事风格真是挺有特色的。
这个战斗计划真的是直击要害。
阎锡山仗着自己是地头蛇,在晋南死守着临汾城,打算靠长期拖延把远道而来的徐向前给拖垮。但徐向前不慌不忙,利用了阎锡山军队机动性差这个弱点,带着部队就在城下跟阎锡山耗上了。阎锡山要是敢出城,徐向前就迎头痛击,反正野外作战阎锡山肯定吃亏。要是阎锡山缩在城里,徐向前就围住他,一边训练自己的军队,一边慢慢跟他耗。
阎锡山守着守着就觉得这法子行不通了,想反击又没那个能力,只能无奈地看着临汾一点点落入徐向前的手里。
外人瞅着挺轻松,其实背后得豁出去多少东西,真是难以想象。得付出多大的牺牲和努力,才能撑下来。
谁能掌控大局?只有徐向前能做到。
这么说吧,伟人给聂帅和徐帅的活儿分得那叫一个恰到好处,既合理又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