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7日,杜聿明离开了人世。
按理说,人去世后,亲朋好友就该准备追悼会了,但曹秀清却决定把丈夫杜聿明的遗体送到医院,先保存起来。
已经离世的杜聿明,还有满心悲痛的亲人朋友们,都在期盼着蒋经国的回应,希望杜聿明在临终前没能见到的孩子们能尽快归来。
结果让大家失望透顶,期盼的“团圆”成了泡影,杜聿明的夫人曹秀清和他的好友郑洞国都特别生气,直接站出来批评蒋经国太无情了。
5月25号,杜聿明在离世18天后,大家怀着悲痛和不舍,终于在北京为他举办了追悼会......
【分隔两地】
1949年1月,在淮海大战里,大名鼎鼎的国民党将领杜聿明被抓住了。
刚被抓那会儿,杜聿明换上了解放军士兵的衣服,还把自己标志性的小胡子给刮了,他假称自己是押送俘虏的,想混在士兵堆里逃过一劫。
杜聿明虽然尽力伪装,但还是被解放军识破了。他明白自己已经无法再隐藏身份,心里感到十分绝望,便拿起手枪对准自己的脑袋,打算自杀。就在这紧要关头,他旁边的副官反应迅速,一把夺过了他的枪。
杜聿明就这样被抓住了。在被抓的初期,他一直想着自杀,一有机会就捡起石头往自己头上砸,好在被解放军战士及时发现并救了下来。
为了不让他再次自杀,解放军只能给他戴上脚链,接着他被送到了北京的功德林战犯管理地方。
杜聿明是慢慢恢复过来的,他的身体逐渐康复,心情也慢慢变好了。刚开始在管理所时,他身体不舒服,而且对人态度高傲。
因为杜聿明在战场上落下了不少老毛病,战犯管理所的医生护士们就细心地给他看病治疗,花了好多人力物力,就是想让他日子过得好受点。
在学习这块儿,管理所的图书馆有好多好多书,专供战犯们好好研读。杜聿明特别爱学习,他读了不少毛主席的书,思想也慢慢有了变化。
病好了以后,杜聿明激动得眼泪都出来了,诚恳地说:
多亏了党的教育和关心,让我摆脱了思想上的困扰,还治好了我身上的结核病,这对我来说真是重获新生的恩情啊。
杜聿明在战犯管理所里慢慢转变的时候,他家里人过得“挺煎熬”。
杜聿明被抓的时候,他的老婆曹秀清还有老妈、孩子们都在上海。因为没法跟杜聿明联系上,曹秀清不知道他的情况咋样。后来她听人说,杜聿明已经在战场上牺牲了,这让她特别担心。
心里头一激动,曹秀清就直接跑到蒋介石的总统府去找他,边哭边诉说着:
他病得都快不行了,你们还硬要他去干活,现在弄得他半死不活的,也让我活得那叫一个难受......
上海快解放那会儿,蒋介石派了人给曹秀清送去一封亲笔信,让她赶紧带着孩子坐飞机逃到台湾去。他还拍着胸脯保证,到了台湾,曹秀清一家人的生活他会全权负责。
就这样,曹秀清在不知道丈夫是死是活,且以后的日子也没有个安稳着落的时候,她领着家人去了台湾,和杜聿明两地相隔。
原本,曹秀清心想蒋介石会说到做到,但结果却不是那样。曹秀清、婆婆和五个孩子没有地方住,也没吃没穿,全家就靠国民党给的那点救济金活着,可那点钱连日常开销都不够。
家里老人要养,孩子也小,曹秀清被压得实在没法呼吸。没办法,他只能到处找人帮忙,去求见宋美龄,或者杜聿明以前的老朋友、老下属,就想着能找个活儿,养活一家人。
最终,曹秀清在台北烟酒公卖局的制品工厂里找到了一份活儿,就是干些收发文件之类的轻松任务,好让一家人能凑合着过日子。
杜聿明的妈妈,也就是曹秀清的婆婆,因为又穷又病而去世了。曹秀清心里非常难过,但她也没办法改变家里困难的处境。
杜聿明和曹秀清的大闺女杜致礼,在1947年跑到美国去上学,过了两年,她就和杨振宁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小日子后,很少让曹秀清为她操心。
大儿子杜致仁五十年代时去了美国哈佛大学深造,家里穷,他只好向台湾的银行贷款来交学费。
杜致仁平时白天上学,晚上还得去打工,生活不好的时候,经常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过得非常艰辛。尽管这样,等他进入大学后,还是欠下了很多债。
杜致仁还是个在念书的学生,实在没办法凑到那么多钱,所以只好先住在姐姐杜致礼家里。他给母亲曹秀清写了封信,想让母亲借给他3000元,好让自己能先毕业,剩下的钱等毕业之后再慢慢还给母亲。
曹秀清手头根本没那么多钱,左挪右借还是不够,最后实在走投无路,只能硬着头皮去找那个让她又恼又恨的蒋介石。
她向蒋介石提交了一份想要借3000元的贷款申请,等了足足半个月,才收到蒋介石的批示。
蒋介石是签字同意了,但他只肯借1000元,而且这1000元还要分两年给。所以,曹秀清最后只到手了500元。她顾不上多想,连忙把这仅有的500元寄给了儿子杜致仁。
在美国的杜致仁收到了一张500元的支票,他激动得眼泪直流,但这500元对他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眼前的大麻烦,这让他陷入了极度的担忧中。
杜致礼姐姐和杨振宁姐夫在一旁劝他别担心,说会赶紧帮他找份工作赚学费,还想其他办法帮他。有了杜致礼和杨振宁的安慰,杜致仁的心情才慢慢平复下来。
到了晚饭点儿,杜致礼去喊弟弟来吃饭,可左等右等都不见他的人影。杜致礼心想,弟弟可能是暂时心里不太痛快,说不定睡一觉,第二天就精神了。
结果第二天杜致仁还是没来吃饭,杜致礼急忙跑到弟弟房间,猛地推开门,这才瞧见弟弟杜致仁已经吃药自杀了。
曹秀清听到这个坏消息,心里难过极了,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她真没想到,杜聿明跟了蒋介石那么长时间,蒋介石竟然会这样对待杜聿明的家人,这让曹秀清感到特别寒心。
杜致仁的离世,在曹秀清心里划下了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她和剩下的四个孩子,依旧在贫困中艰难度日。
曹秀清为杜聿明建了一个象征性的坟墓,每当生活不易时,她就会来到这个坟前,挨着墓碑坐下,还会在墓碑前的杯子里倒满酒。
曹秀清手里拿着丈夫的照片,眼里含着泪花,喃喃自语:“你这辈子也没啥别的喜好,就爱喝点小酒。这酒啊,我可是特地找人从老远老远的地方带来的。你不是老说‘酒里乾坤大’嘛?那你现在告诉我,这酒里的乾坤到底有多大呢?”
讲完之后,两个人都沉默了好久,没再说一句话。
现在的曹秀清孤苦无依,只能在杜聿明的空坟前诉说着日子的艰辛。她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还有几分姿色的美人了,生活已经把她折磨成了一个年迈的老妇人。
她叹道:“我连自家小孩都没照顾好,将来祖宗们还会同意我埋进祖坟吗?”
这么多年过去,家里人终于收到了杜聿明的确切信息,杜致礼还没动手拆信,眼泪就已经把视线给挡住了。
那天,杜致礼给老妈曹秀清写了封信,说:“妈妈,你的老伙伴很挂念你呢。”曹秀清心里明白,这个老伙伴其实就是她好久不见的老公杜聿明。
蒋介石不会给她透露半点消息,哪怕她再怎么恳求,想尽各种办法,希望见蒋介石一面,也都是白搭,根本见不着。
现在她总算是收到了丈夫没事的好消息。
【喜盼团圆】
1957年是杨振宁人生的一个大转折,他那年拿到了诺贝尔奖。
收到岳父杜聿明的贺信后,杨振宁很感激,还说他真的被这份关心深深打动了。
就在这个时候,蒋介石对曹秀清的看法大变样了。他打算通过和曹秀清拉关系,好让杨振宁站到自己这边。
曹秀清瞅准时机,跟蒋介石说:“我想到美国当面聊聊。”蒋介石爽快地答应了,他还和老婆宋美龄一块儿给曹秀清饯行。
真可惜,曹秀清这次去美国,不能带上其他孩子,只能自己一个人走,而且出发前还得找两个担保人。
后来,曹秀清和女儿杜致礼、女婿杨振宁一起在美国定居。杨振宁不仅在学问上非常厉害,而且特别孝顺。
每天出门工作前,杨振宁都会对曹秀清说:“妈,我去上班了。”等下班回来,他又会说:“妈,我回来了。”有女儿女婿还有孙子们围在身边,曹秀清的心情开朗了不少。
蒋介石规定曹秀清只能外出半年,可她心里压根儿不想回去。多亏了杜致礼和杨振宁出手相助,曹秀清成功申请到了长期居留,然后在美国安安稳稳地待了好几年。
她心里最挂念的,是远在北京的老公,还有在台湾的孩子们。
1959年,对杜家来说是个特别关键的一年。杜聿明在战犯管理的地方用心学习,好好表现,改造得很不错,因此得到了被提前释放的机会。
12月在战争罪犯特赦大会上,杜聿明成了第一个获得特赦的人。当他代表首批被特赦的战犯上台发言时,情绪激动,泪流满面,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获得特赦后,杜聿明决定留在北京过日子,这时候他心里最惦记的就是那些不在身边的亲人。
杜聿明急不可耐地给曹秀清写了封信,盼着她能来北京,和他一块过日子。曹秀清心里挺纠结的,不知道以后的日子会是个啥样。
闺女和女婿劝他,说共产党的政策真的不错,以后他们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红火,就这样,曹秀清最后才拿定主意要去北京。
1963年10月,这对夫妻在分开了十多年后,终于在北京见上面了。
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杜聿明和曹秀清夫妻,询问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周总理那些贴心的话语,让曹秀清心里暖洋洋的,觉得来北京真是个明智的决定。
对于老婆孩子吃过的那些苦日子,杜聿明一无所知。他压根儿没想过,自己给蒋介石拼死拼活地干活,到头来却得到他这么无情无义的对待。
1971年,杨振宁和妻子杜致礼好不容易回到了北京,跟双方父母见了面。这次会面,也是杜聿明第一次见到他的女婿杨振宁。
周总理热情地会见了他们一家,由于杨振宁和杜聿明还不太熟,所以杨振宁在叫曹秀清“妈妈”的同时,也叫杜聿明“杜先生”。
周总理听到了,笑着打趣说:“你得叫他老丈人才对。”
宴会上大家很开心,杜聿明和杨振宁聊着聊着,关系就变得更亲近了。从那以后,每次杨振宁回国,都会常常去看望杜聿明和曹秀清夫妇,还会给他们买些新家具。
杜聿明和曹秀清夫妇总是乐意邀请他们留下来共进晚餐,那时候,他们满心欢喜,就像盼着孩子回家的爸爸妈妈一样。
有了共产党和家人的关心照顾,杜聿明和曹秀清的晚年过得既幸福又满足。
他们心里最放不下的就是在台湾生活的那4个孩子,这么多年来,因为蒋氏父子的管束,这几个孩子一直没能和父母团聚。
【临终遗憾】
多年来,杜聿明一边认真履行文史专员的职责,一边努力为国家的统一事业忙碌。到了1981年,77岁的他因为年纪大了,身体状况也大不如从前,只能躺在床上养病。
躺在病床上,杜聿明心里一直惦记着想见见自己的四个孩子。大儿子杜致仁已经不在了,二女儿杜致礼和杨振宁很孝顺,可就是这四个孩子,他一直没能见上一面,心里真是放心不下他们啊。
杜致礼懂父亲的心思,就试着联系弟弟妹妹,他们也都急着想来看父亲。但蒋介石已经走了,蒋经国不让他们来,“一家人见个面”这事儿就变得特别难。
直到杜聿明快要去世的时候,他也没能见到自己的孩子。1981年5月7日,杜聿明离开了人世。
四个孩子没法来送别,所以杜聿明的追悼会得推迟一下。趁着这段时间,曹秀清赶紧给蒋经国发了电报,想请他帮忙完成杜聿明最后的心愿。
杜聿明的好朋友郑洞国也热心帮忙。郑洞国呢,他在1948年的辽沈战役里,选择了放下枪投降。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水利部当了个参事,还是全国政协的文史专员。
郑洞国和杜聿明以前都是跟着蒋介石干活的,等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们俩的想法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起努力想要让祖国统一起来。
为了让杜聿明能安心地走,郑洞国热心帮杜家人张罗,联系他们在台湾的亲人和朋友,盼着他们能伸出援手,让孩子们和父亲见上最后一面。
但蒋经国就是不肯点头,“团圆”的希望最终还是落空了,这让曹秀清和郑洞国都非常生气,他们甚至直接批评蒋经国太过无情。
5月25日,距离杜聿明去世已经过了18天,之后,在北京为他举办了追悼会。
萧克将军为杜聿明举办了追悼会,他心情沉重地宣读着哀悼的话语:
二十多年间,杜聿明同志一直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他深爱着祖国,为祖国和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因此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尊敬。
曹秀清听着,心里五味杂陈,她明白,虽说杜聿明以前犯过错,但国家和人民不会抹掉他对国家做过的那些好事。
杜聿明被葬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他和那里的苍松绿柏成了邻居,想念他的人可以随时去探望他。
1982年,在杜聿明去世满一年后,曹秀清在香港终于见到了分别二十多年的孩子们。母子几人紧紧抱在一起,哭得稀里哗啦。
曹秀清决定不和孩子们一起回台湾,她选择留在北京,按照杜聿明生前的愿望,热心参与各种活动,为国家的建设出一份力。
1984年,曹秀清离开了人世,但幸运的是,她在杜聿明临终前的心愿达成了,见到了她心心念念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