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常清(?—756年),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唐朝中期名将,以果敢刚毅、治军严明著称。他出身寒微,但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韧意志跻身将帅之列,最终在安史之乱中悲壮殉国,成为盛唐落幕的见证者之一。
一、出身寒门,逆境崛起
封常清幼年丧父,随外祖父流落西域,早年生活困苦。他相貌平平且跛足,但酷爱兵书,尤其仰慕名将高仙芝。为投奔高仙芝麾下,他多次自荐被拒仍不气馁,最终以《献平戎十策》打动高仙芝,被任命为幕僚。

此后,他协助高仙芝经略西域,参与征讨小勃律、大食等战役,展现出非凡的谋略与治军能力。天宝六年(747年),高仙芝奇袭小勃律(今克什米尔西北),封常清负责后勤调度与文书谋划,为唐军打通帕米尔高原商道立下关键功劳。
二、镇守西域,威震边陲
天宝十一年(752年),封常清接替高仙芝出任安西节度使,独当一面。他先后平定播仙(今新疆且末)叛乱,击退吐蕃对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的侵扰,并主持修建军事要塞,巩固唐朝对西域的控制。

史载其治军“法令严整,赏罚分明”,士兵“虽盛夏烈日,必整衣甲”,西域诸国“畏之如虎”。此外,他重视屯田戍边,推动边疆经济与军事一体化,为盛唐西域稳定奠定基础。
三、安史之乱,孤勇抗敌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范阳,中原承平日久,武备松弛,叛军势如破竹。唐玄宗仓促应战,封常清临危受命为范阳、平卢节度使,赴洛阳募兵。

他在十日内集结六万新兵,但多为市井之徒,缺乏训练。面对叛军精锐骑兵,封常清在虎牢关、葵园等地连战连败,退守洛阳。十二月十二日,洛阳陷落,封常清退保陕郡(今河南陕县),与高仙芝合兵,力主固守潼关天险,避免与叛军野战。
四、冤屈殉国,悲歌千古
监军宦官边令诚因索贿未果,诬告封常清、高仙芝“弃地数百里,盗减军粮”。唐玄宗听信谗言,下诏处决二将。

封常清临刑前上《谢死表》,直言“臣所将之兵,皆乌合之徒……然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并劝谏玄宗不可轻敌。
756年正月,封常清与高仙芝含冤被杀,潼关守军“皆呼冤,其声振地”。不久,继任者哥舒翰被迫出关迎战,兵败灵宝,长安失守,玄宗西逃,印证了封常清的远见。
五、历史评价
封常清一生以“寒门报国”自励,虽因时局倾覆而功败垂成,但其军事才能与忠烈气节备受后世推崇。《旧唐书》称其“性勤俭,耐劳苦,出军乘骡,私厩无良马”;

司马光评“常清以偏裨自表,遂为名将,亦一时之杰也”。他与高仙芝的悲剧,折射出开元盛世表象下的军政积弊与皇权昏聩,成为安史之乱中令人扼腕的注脚。
小知识:封常清文采斐然,著有《封常清集》十卷(已佚),《全唐文》存其《谢死表》,字字血泪,被后世视为忠臣绝笔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