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在内蒙古镶黄旗新宝拉格机场成功完成百千瓦级混合动力系统原理样机的系列飞行试验。

该次试验中,搭载新型动力系统的飞行平台连续完成多个架次任务,系统运行状态稳定,各项性能指标全面达到设计目标,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少数掌握百千瓦级航空混合动力技术的国家。
据悉,该项目自2022年启动以来,构建了"院士工作站+龙头企业+高校"的创新联合体。尹泽勇院士团队领衔的技术攻关组,联合厦门大学等科研力量,突破了大功率能量管理、高密度电驱动等12项核心技术,形成发明专利集群42项。这种"基础研究-工程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研发模式,为后续技术升级储备了完整的技术谱系。
三大创新!新型动力系统到底有多强?航空发动机,作为航空器的心脏,其性能直接决定了飞行器的效能、安全性和经济性。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和航空领域对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新型动力系统正日益受到重视。

我国航空动力领域首个达到实用阶段的混合动力系统,正是这一趋势的有力体现。该系统不仅为我国航空动力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技术特征所体现的三大创新。与传统航空动力系统相比,该混合动力系统在多个方面实现了显著突破。
首先,其功率密度较传统系统提升40%,达到3.5kW/kg的国际先进水平。这一指标的提升,意味着在相同重量下,该系统能够提供更强大的动力输出,从而有效提升飞机的载重能力、飞行速度和航程。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美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技术积累,但目前在混合动力航空发动机的功率密度方面,与我国的最新成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其次,该系统的能源综合利用率提高30%,碳排放强度降低45%。这一进步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传统的航空发动机在能量转化过程中存在较高的损耗,导致大量的燃料浪费和温室气体排放。
该混合动力系统通过燃油与电能的智能耦合,显著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从而减少了碳排放,为实现航空业的绿色转型做出了积极贡献。
最后,该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持50-500kW功率范围拓展。这种模块化的设计理念极大地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其能够满足不同类型飞行器的动力需求,从轻型通用飞机到垂直起降飞行器,均可采用该系统作为动力来源。

这种高度的可拓展性,也为后续的性能升级和技术迭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的航空发动机发展历史也表明,模块化设计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速创新的重要手段。
航空混合动力技术战略价值如何?我国首个达到实用阶段的混合动力系统,凭借其在功率密度、能源效率和模块化设计等方面的显著创新,不仅填补了国内航空动力领域的空白,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国际先进水平的赶超。
该系统通过燃油与电能的智能耦合,为通用航空、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新兴领域提供了清洁动力解决方案,并有望带动万亿级绿色航空产业链的发展。

中美两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将共同推动全球航空技术的进步,而中国的这一创新成果,无疑将在未来的航空动力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实现可持续航空的未来贡献中国力量。
航空混合动力技术应用我国航空混合动力技术的研发已取得初步进展,完成原理验证,但距离商业应用仍有距离。针对此现状,项目团队确立了审慎而务实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以原理验证为基础,计划于2026年推出首款商用型号,并于2028年实现兆瓦级系统的技术突破。此举表明我国在航空混合动力领域的发展目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着眼于长期积累与稳步提升。

为支撑这一战略,我国已在陕西、四川布局中试线,并建立数字孪生测试平台,旨在构建从研发到量产的完整能力矩阵,为技术转化提供保障。
这种渐进式的创新路径,兼顾了技术可靠性与工程化速度,避免了盲目激进可能带来的风险。与美国相比,美国航空混合动力技术发展路线更为激进,倾向于一步到位地开发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而我国则更注重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良与升级,通过逐步迭代的方式,确保技术成熟度和安全性。
总结我国航空混合动力技术发展战略体现了稳健务实的特点。通过“三步走”战略、完善的中试线布局以及数字孪生测试平台,力求在保障技术可靠性的前提下,加速工程化进程,最终实现商业化应用。为未来航空混合动力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