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知乎上刷到一个帖子,看完整个人对结婚已经产生抵触情绪了!
(真实案例,无任何虚假添加,大家一起交流讨论一下)
帖子的问题是一位95后211硕士安徽女孩提出的“男朋友说结婚把他父母的钱花光了,搞得我现在心里很不好受,我该怎么办?”疑问。
她和她的95后甘肃男友已经相处两年了,两人都在广州打工,现在已经谈了两年,准备到谈婚论嫁的地步了。
却倒在了彩礼这一步!
一、被房价和彩礼要挟下的爱情"我爸说钱没了还能再赚,可他忘了自己已经 65 岁,还做过心脏搭桥手术。"
这句话像根刺扎在 男方的心里。
这个来自甘肃农村的广州三甲医院技师,正在经历人生最残酷的成人礼 ——
为了和相恋两年的女友结婚,他不仅要掏光父母一辈子的积蓄,还要背上 "掏空家底" 的道德枷锁。
211 硕士女友:"我家已经很体谅了,150 万首付降到 100 万,彩礼只要 10 万,三金换成金块还被嫌贵......"
她不知道的是,这 100 万首付里,有 70 万是张磊父母卖掉老家两套房子凑的,剩下 30 万是找七大姑八大姨借的。
二、农村父母的 "卖身契"当女方父母提出 "广州必须 150 万首付" 时,他们可能不知道这个数字对西北农村家庭意味着什么。
这100万,是老两口省吃俭用攒下的一辈子的血汗钱,就这样全部交出去 ,凑成了儿子的 "结婚基金"。
三、卖女儿还是嫁女儿?"我们安徽规矩是彩礼 10 万,嫁妆 35 万,这已经很厚道了。"
女方觉得自己在理。
更微妙的是嫁妆的 "会计游戏":女方的 35 万嫁妆里,20 万是她自己的存款,15 万是父母给的。
而男方的 "结婚基金"100 万,全部来自父母的毕生积蓄。
当女方说 "谁家结婚不花光父母钱" 时,她可能没考虑过:男方父亲重病在身,万一生了大病,没钱治又该怎么办!
四、学历与职业的双重歧视"你家没嫌弃他学历,他家却嫌弃你工作。" 这句话像块镜子,照出了当代婚恋市场的残酷现实。
女方的 211 硕士学历,在男方舅舅眼里比不上 "体制内 5000 月薪";男方的三甲医院工作,在女方父母看来不如 "佛山有房土著"。
这种双向歧视在婚礼筹备中愈发明显:女方父母坚持 "必须广州买房",却选择性忽略男方每月 20k 的收入;男方父亲嘀咕 "互联网工作不稳定",却忘了自己儿子的工作随时可能被取代。
当爱情变成 "学历 - 收入 - 房产" 的算术题,两个年轻人成了被物化的商品。
更窒息的是经济账背后的情感绑架。
当男方说 "结完婚我家就没钱了",女方反驳 "我妈也花光了积蓄",却没注意到:
女方的 "花光" 是主动补贴,男方的 "花光" 是被动掏空;
女方的积蓄可以再生,男方的积蓄却是不可逆转的消耗。
五、结语:婚姻不是扶贫,爱情需要算账这场婚事走到最后,已经变成了罗生门:
女方觉得自己一让再让,男方觉得自己无路可退;
女方看到的是 "最低条件",男方看到的是 "天文数字"。
当男方在深夜朋友圈写下 "对不起,我连结婚都要连累父母",当女方对着婚纱店价目表偷偷抹泪,我们不得不思考:
婚姻到底是两个人的结合,还是两个家庭的博弈?
爱情经得起多少 "最低条件" 的考验?
当农村父母的棺材本遇上城市的房价彩礼,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场悲剧。
在这个万物皆可标价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记住:
最好的婚姻,不是两张资产负债表的合并,而是两个灵魂愿意共同承担生活的风雨。
当双方还在为 100 万首付争吵时,或许应该问问自己:
如果爱情需要父母的血汗钱来证明,这样的婚姻是否一开始就错了?
评论区你们怎么看待上面的问题?欢迎留言回答!
找这女人不找不痛快吗?
看到这女人的这些言论时,我觉得她已经不是一个人了,她已经丧失了人性。最初她感到难受,是她被埋没的人性的被男方惨烈的现实刺激而短暂觉醒,提醒她自己做得有多过分。然而很快这种人性就被她用女拳的精致利己的思想压制下去,“女人都是这样干的、我没错、是他们穷不能怪我贪…”从此这个女人再无人性。
该放弃女人了?
婚姻并不是人生的必需品
门当户对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