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宗室制度有多严格?两宋三百年,世袭罔替的爵位只有五个

小橘子谈生活 2025-04-27 15:50:29

打从老早以前,怎么摆弄那些宗室,就成了当权者们心里头那块大石头。宗室啊,用好了就是给皇权看家护院的忠臣,用不好,嘿,那就是盯着皇位直流口水的狼。你看那汉朝、晋朝,对宗室那是信任得跟啥似的,结果呢,宗室里头乱成一锅粥,叛乱四起。反过来瞧瞧曹魏和明朝,对宗室那是管得严严实实的,跟防贼似的。结果呢,等到家天下快塌了的时候,那些宗室啊,就只能站在一旁干瞪眼,啥忙也帮不上,跟看热闹的似的。

说起来别的那些王朝啊,那真是跟跳大神似的,一会儿限制宗室,一会儿又利用他们,结果宗室们还是老想着抢皇位,这种事儿多了去了。可就有俩朝代,宋和清,愣是没让宗室藩王们得逞过。这俩,管理宗室那是一绝,算是历史上的高手了。清朝嘛,我之前已经唠叨过了,那管理宗室的手腕,简直是集大成者,高手中的高手。要说它学得最多的,还得是宋朝那套封爵制度,挺有一套的。

您知道吗,宋朝那宗室封爵的规矩,严得跟啥似的,苛刻得不行。好些个皇子,一辈子到头来,连亲王那顶帽子都没戴上,就闭眼蹬腿了。就算好不容易混上了,嘿,还不能传给儿孙,继续享福。您算算,两宋三百年间,就那么五个爵位,能像传家宝似的往下传,比清朝那铁帽子王还稀罕呢!

北宋刚开头那会儿,就给皇亲国戚们整了个爵位排行榜,一共十二档。头几位是亲王、嗣王、郡王这些大号,往下数还有国公、郡公啥的,再往后就是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听着都挺威风。还有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这些小辈儿的爵位。不过说实在的,那个嗣王的位子啊,基本就是个摆设,跟没放东西似的,谁也没捞着过。

说到世袭这事儿,嘿,起初还真没那茬儿。唯一能算上世袭的,就那么俩特例,一个是周世宗柴荣的后代,封的崇义公;另一个是孔老夫子的后人,给的衍圣公的帽子。这俩传承啊,讲究的还是老一套,封建那时候的老规矩,嫡长子说了算,一脉相承,简单明了。

您知道吗,宋朝初那会儿,对皇族的事儿可讲究了。皇上在位的那些皇子啊,还有亲兄弟,统统给封个亲王当当。亲王里头呢,再挑一个拔尖的,封为郡王,剩下的那些小子们,就得看情形了,有的给个国公以下的爵位,有的直接给官做。到了郡王家里头,孩子们承袭爵位也是这么个理儿,都得降一级来继承,咱们就叫它“降爵袭位”吧,简单明了!

说起来,规矩归规矩,可真到做的时候,又是一码事了。在北宋那会儿,皇子和皇兄们要想当王爷,可不是直接给个封号就完事儿了。得先让他们去外地当当官,比如节度使啊,府尹啥的,历练历练。等时机差不多了,再慢慢给他们封个郡公、国公,郡王啥的,最后才能到亲王。而且啊,这亲王的封号一开始还得是小国的名字,得一点点往上升,直到升到顶级的封号。结果呢,这么一折腾,好多皇子到死都没能混上顶级的亲王封号。就拿宋太祖来说吧,他老人家一死,俩儿子连个郡王都没捞着,你说这事儿逗不逗?

宋太宗一坐上龙椅,心里就琢磨着怎么不让太祖那帮亲戚太得意,生怕他们轻轻松松就把爵位给捞到手。可他又怕外人嚼舌根,说他对自家孩子偏心,于是啊,他索性来个一碗水端平。不光太祖的后代没按老规矩封郡王、国公啥的,就连他自己的儿子和那些王爷们的小崽子们,也都不给直接封爵了。统统一股脑儿地打发出去做官,给的还都是那种拿俸禄、没啥实权的闲差。说白了,这些官职啊,跟普通大臣没啥两样,就是混口饭吃,图个清闲罢了。

到了这一步,那些宗室们啊,都得靠年头熬资历,才能捞到个爵位。就像宋太宗那第八个儿子赵元俨他们家,那爵位传承,简直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你看,不就是这么回事嘛,得慢慢熬,才能轮到自己头上。

赵元俨这家伙,一不留神就被皇上赏了个周王的头衔。他那第四个娃赵允良,倒也是个有耐心的,磨到最后,捞了个华原郡王的爵位。至于另外那三个小子,俩成了节度使,一个混了个州刺史,不过这些爵位啊,都是他们两脚一蹬后才追封的,生前连个郡王、侯爷的边儿都没摸着。再说赵允良,一口气生了五个小子。其中那个赵宗绛,也是个能熬的主儿,最后被封为国公,风光了一把。剩下的四个呢,嘿,生前就跟爵位不沾边儿,死了之后才被追封了个郡王、郡公啥的,还有一个,就给了个团练使的虚名儿。这宋朝的爵位制度,严得跟铁桶似的,想混个名头,难啊!

在老宋家的太宗爷那会儿以前啊,咱们皇亲国戚还能到处溜达,谋个一官半职的。不过啊,除了能在开封府当个头头,那府尹还算有点儿分量,剩下的那些个职位,嘿,简直就是挂着名的空壳子,没啥实打实的权力。

打从宋真宗那会儿起,皇亲国戚们就别想再到地界上当官了,全得窝在汴京。近亲的呢,就在皇宫里头住着,跟皇帝套近乎;远了点的,五服开外的,能在宫外头找个窝,但甭想出城溜达,跟圈在城里头似的。这规矩,严着呢!

在宋仁宗那会儿啊,皇家血脉跟稀粥似的,稀得能照见人影,他自己呢,也没个一儿半女的,心里头那个急啊,生怕自个儿这一脉断了香火,再这么降封下去,宗室里头快找不着能继承爵位的人了。得嘞,宋仁宗一拍大腿,想了个辙,规定爵位降到国公这一级,就算到头了,再往下可不许再降了。这样一来,好歹能给宗室留点儿火种,不至于断了根儿。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那些没法继承爵位的家伙,最后啊,就慢慢变成了咱老百姓。你瞧,宋孝宗他老爹,早些年不过是个嘉兴的小县官,还有那宋理宗的老爹,跟普通老百姓没啥差别,就是皇上看中了,一下子给提拔上去了,这运气,可真够好的!

到了宋神宗那会儿,为了给那些没捞着爵位的宗室小子们找条活路,他老人家大开绿灯,说:“得嘞,你们也能去考科举,考中了就能当官。”不过,毕竟人家身上流着皇家的血,宋神宗心里也有本账,特意立了规矩:宗室子弟啊,你们当官可以,但领兵打仗、拜相掌权这事儿,就别想了。为啥呢?还不是怕你们权势太大,压过了咱皇家的风头嘛!

宋神宗一上台,心里头琢磨着,他爹是从濮王家出来的皇帝,为了给自己这一脉壮壮声势,他干脆把他亲叔叔赵宗晖提拔成了嗣濮王,还定了规矩,这爵位得世世代代传下去。这一搞,可好,开了个头儿,后头的皇帝们一看,嘿,这法子不错,也跟着学了起来。

说起来,宋孝宗、宋理宗还有宋度宗这哥仨,都是凭着宗室的身份坐上了皇位。他们呢,也都挺讲究,各自整了个能代代相传的爵位——嗣秀王、嗣荣王、嗣沂王。不过,话又说回来,等轮到宋理宗和宋度宗那会儿,南宋已经是夕阳西下,他们的爵位啊,也就没能风光几代。特别是那个嗣沂王,更是没折腾几下就没影儿了。

您瞧瞧,除了那四位嗣王外,宋神宗他又从宋太祖的后代里,挑了个辈分挺近、人品岁数都顶呱呱的一位,给了他个安定郡王的头衔,这爵位啊,还能一代一代传下去,不减半分威风。为啥这么做呢?不就是想让后人都记得,咱们太祖皇帝那可是大大的尊贵嘛!这样一来,又引出了一连串的事儿,这些爵位啊,怎么传,传给谁,可都是学问呢!

说真的,他们那爵位继承啊,简直就是“老大走了老二上”的翻版。这几个铁打的爵位,就像排队买票似的,得按家里同辈的年纪大小来。老大先上,等老大那支传完了,老二再接着,然后轮到孙子辈,孙子辈还得继续按照年纪排,一个个来。就这么简单明了,不拐弯抹角。

说起安定郡王这爵位,那可是挺有说道的,太祖的后人们都有机会继承,不过嘛,通常还是得看血脉亲疏和地位高低。大多时候,这爵位就跟太祖的次子赵德昭他们家绑定了,赵德昭的后代那是常客。当然了,也有那么几回,轮到了太祖的四子赵德芳的后代来坐坐这个位子。至于赵廷美的后裔,嘿,那可是少之又少,稀罕得很。更绝的是,到了宋高宗那会儿,这爵位居然直接停摆了十多年,愣是没动静。

这么一琢磨,清朝管理那些皇亲国戚的法子,简直就是照着宋朝的葫芦画了个瓢。就拿那爵位递减继承来说吧,减到一定程度就不动了,还都让宗亲们住在京城里,有那么几位是世世代代不变的铁帽子王爷。这也就是为啥宋、清两朝愣是没闹出啥宗室造反的事儿来。这俩朝代在摆弄宗室这块儿,还真是有两把刷子。

您瞧瞧,宋朝那会儿的制度,到了明朝愣是没接上茬儿。明朝的皇上们,养了一大家子宗室,开销大得跟漏斗似的,国库都被掏空了。更绝的是,他们还不让这些宗室兄弟们插手政务,结果呢,到了明朝末年,这一大家子宗室,人数众多却啥忙也帮不上,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成了王朝倒塌时的垫脚石,真是可惜又可叹呐!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