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肠炎,一发现就是慢性期!饭后4个表现是前兆,别当是小毛病

界嘉谈养护 2025-04-25 16:54:30

现代人要找一个“好肠子”,可真不容易!如今的饮食习惯,真是让人肠子“伤不起”——吃得太油腻、太辛辣,或者暴饮暴食,都可能引发肠道“抗议”:腹痛、腹泻、便秘、胀气……当肠道不舒服时,有人赶紧就医,有人简单吃几粒止泻药就甩手了,还有人干脆压一压,憋一憋,以为自己意志力强。殊不知,你以为的“小毛病”,往往是肠道发出的“最后警报”,你的拖延和忽视,正一步步逼肠道走向慢性化。

90%的肠炎,一发现就是慢性期!

在肠道疾病谱中,肠炎(包括急性肠炎和慢性肠炎)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之一。由于早期肠炎症状多样且易与普通消化不良混淆,当人们被确诊时,超过九成患者已进入慢性阶段,常伴纤维化、黏膜损伤等不可逆改变。慢性肠炎反复发作,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增加肠息肉、肠癌的风险,堪称“肠道隐形杀手”。

饭后4个表现是前兆,当心肠炎

很多人只当饭后小不适,却不知道这是肠炎的“蛛丝马迹”。若出现以下四种表现,务必提高警惕:

01 持续腹痛或绞痛

饭后一小时内上腹部或下腹部反复隐痛,疼痛感时轻时重,有时伴肠鸣音亢进或排气不畅。

02 频繁腹泻或便秘交替

肠道功能紊乱,可能一会儿拉肚子,一会儿又大便干结,排便次数和形状都大不如前。

03 饭后腹胀、嗳气

进食后肠道蠕动紊乱,食物和气体堆积,出现明显胀满感,有时还没吃饱就感觉肠道“塞满”了。

04 餐后倦怠、厌食

稍吃点东西就没有食欲,吃完饭后乏力想睡,工作学习效率直线下降,这多是肠道炎症累及吸收功能所致。

如何早发现肠炎?抓住“两个窗口”

单靠自我感觉难以区分肠炎类型。早期筛查,推荐:

粪便常规及隐血试验:简单便捷,可排除感染性腹泻、出血性病变;

粪便钙卫蛋白(Calprotectin)检测:炎症标志物升高,提示肠道有炎;

肠镜检查:确诊利器,能直视黏膜,做活检、分型分级,必要时还可做息肉切除。

若40岁以上,或长期有肠道不适、家族有炎症性肠病史、慢性腹泻、便血等症状,更应及时检查,不要等到病情加重才后悔。

远离肠炎,牢记“三三七法则”

护肠道,少不了科学治疗+日常调理:

三分治

① 精确诊断,及时用药

不盲目止泻,要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抗炎、免疫调节、生物制剂等药物;

② 根除诱因,控制感染

对于感染性肠炎,要针对病菌或寄生虫治疗;对炎症性肠病,关注肠道微生态失衡,适时补充益生菌;

③ 定期随访,评估疗效

每3–6个月复查粪便、血常规和必要的肠镜,及时调整方案。

七分养

① 均衡饮食,少油少辣

避免刺激,主张清淡易消化;

② 少量多餐,细嚼慢咽

减轻肠道负担,增加唾液和胃液对食物的预消化;

③ 多摄益生元和膳食纤维

如燕麦、红薯、菊苣等,维护肠道菌群平衡;

④ 戒烟限酒

烟酒刺激肠道黏膜,加重炎症;

⑤ 规律作息,不熬夜

生物钟紊乱会削弱免疫功能;

⑥ 保持适度运动

散步、瑜伽、太极等,促进肠蠕动;

⑦ 调节情绪,减压放松

心理压力是肠-脑轴的重要诱因,学会冥想、深呼吸。

肠道是我们的“第二大脑”,一点儿小毛病若长久不管,就会变成大问题。别等到“腰酸背痛”来搅局,也别以为慢性便秘、反复腹泻只是小插曲。留心这些饭后预兆,主动检查、及时干预,才能把肠炎扼杀在摇篮里,拥有一个活力满满的“好肠子”!

1 阅读: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