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公司的个别产品阶段性业绩尚佳,却不讨资金喜欢,这是什么情况?
近日,金信基金披露了旗下众多基金一季报,《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该公司旗下产品金信深圳成长C一季度区间涨幅超13%,但基金规模环比下降超77%。金信深圳成长C于2023年11月增设,去年末的持有人大部分为机构投资者。值得一提的是,该产品虽名称中带有“深圳”二字,但此次季报披露的前十大重仓股中,多为办公和注册在深圳以外的上市公司。
截至目前,成立近10年的金信基金,旗下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并不高,股票型基金仅有1只,混合型基金有14只。这样一家小型基金公司目前面临着产品虽有业绩,但规模却难长大的困境。
单只基金C份额大缩水
截至4月16日,金信基金旗下多只基金披露了最新一季报。根据金信深圳成长一季度末数据,A、C类份额期末份额分别为0.29亿份和0.32亿份,一季度区间净值涨幅分别为14.04%和13.86%,同期沪深300涨幅为-1.21%。
单看业绩表现,该只基金季度涨幅处在同类较前位置。但再看份额数据,该基金C类份额在一季度遭遇了较大赎回,从去年四季度末的1.61亿份骤降至0.32亿份,规模从3.17亿元骤降至0.71亿元,规模环比下降77.47%。A类份额则环比保持增长,基金规模也从去年四季度末的4.73亿元增长至6.24亿元,环比增长31.98%。
数据来源:天天基金网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一只基金两个份额区间业绩相近,规模却出现背道而驰的现象?
数据显示,金信深圳成长A、C份额虽然同属一只基金,但成立时间有明显差异,前者成立于2016年12月,后者成立于2023年11月,后者是在金信深圳成长这只基金的基础上增设的份额。该基金由证券从业年限长达19年的基金经理黄飙管理。根据去年年报数据,金信深圳成长A和C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分别为82.96%和98.45%。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通常基金公司给基金增设C类份额是出于多种原因考虑,比如投资策略、市场环境以及投资者的偏好等。C类份额不收取申购费用,持有期限大于30天则不收取赎回费,因此更适合短期快进快出的资金。该基金机构投资者较多,再加上一季度市场震荡上行,可能是一部分资金提前获利了结。
根据今年一季报,金信深圳成长前十大重仓股集中在泛科技领域,包括光刻机研发、智能汽车零部件、机器人、生物制药等细分领域。不过,该基金在合同中的投资策略提及,“以深圳区域为投资主题,投资范围为主要业务或者主体位于深圳的上市公司”“深度挖掘深圳在城市提升、改革转型、科技创新以及与世界经济融合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投资机遇”。而该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名单中,仅有一家上市公司注册地和办公地均位于深圳,其余公司则分布在广西、安徽、浙江、上海、广东等其他区域。
难以“长大”的公司
金信基金官网显示,这是一家成立于2015年7月的基金公司,该公司虽然有两家机构股东——深圳市英华柏涛投资(持股34%)和安徽国元信托(持股31%),但公司的更多股权集中在管理团队。资料显示,金信基金是混合所有制的公募基金公司,其股东既包含管理团队,也包含国有金融企业。其中,殷克胜作为金信基金管理团队的代表,为金信基金的实际控制人。
天眼查信息显示,公司总经理殷克胜持股4.5%,殷克胜实际控制的深圳市巨财汇投资有限公司持股28.5%,再加上员工持股平台和其他员工持股,管理层团队合计持有公司35%的股权,高于深圳市英华柏涛投资持股占比。
此外,该公司还在等待一项股权变更获批。2024年初,安徽国元信托以3720万元的挂牌价转让其持有的金信基金31%股权。安徽省产权交易中心显示,该笔股权转让已于2024年3月成交。同年,3月19日,金信基金向监管递交了变更持有百分之五以上股权的股东审批申请,证监会官网显示,截至今年3月12日,该申请已获得受理。
信息来源:证监会官网
作为一家成立快10年的基金公司,金信基金旗下公募产品的规模发展并未得到太多突破。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旗下公募规模才突破百亿元,近几个季度的规模一直在150亿元以下徘徊。
该公司有多位资深基金经理。比如,证券从业年限长达近30年的孔学兵,管理基金年限长达12年,根据已披露的情况,其目前在管规模有18亿元。刘榕俊和黄飙的证券从业年限均长达近20年,管理基金年限均在7年以上,两人管理的产品都是权益类基金,最新在管规模均在5亿元以上。
从业绩表现来看,截至4月15日,金信基金旗下多只权益类产品成立以来收获了不错业绩,但基金规模始终长不大,普遍在10亿元以下。目前,公司旗下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并不高,股票型基金仅有1只,混合型基金有14只。从已披露的一季报来看,金信基金旗下规模占“大头”的产品主要是货币基金和债券型基金,这也是当下一部分小型基金公司的特性。
“很多年前就了解这家基金公司,他们家产品的阶段性业绩确实表现不错,但不太明白为何多年来没发展起来。”华南某业内人士向记者表达了对这家公司发展现状的不解。
《国际金融报》记者就为何规模难以增长等问题,向金信基金官方邮箱发送了采访函,但截至发稿,暂未有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