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月二十八日到七月十日,接近半个月的零碎时间,读完《项羽本纪》。阅读的不是很快,因为是中华书局出的那种正体竖排的版本,虽然正体字认识一些,毕竟积累的还是少。
读完《项羽本纪》之后,想起来曾经丢失的一本书籍,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里面提出三要素:暴力、金钱、权力。后面又说到融合运用的第四要素是:知识。项羽欠缺的是第四要素,但是又不能从简单的字面意思来理解这四个要素,并审视项羽的成败。
项羽少时,先后放弃文化、剑术学习。虽然对兵法有所兴趣,而仅是粗略的学习,未能学精。后面描述身高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以惮籍矣。或许项羽情商很高,通过自身天然的优势,笼络江中小兄弟,为老大。
值得一提的是,其叔父项梁,杀人后逃到吴中躲避仇家之时,当地有大规模的繇役和丧葬,项梁常担任主管,暗中用兵法部署调度宾客和子弟,因此了解到每个人的能力。为以后的起兵反秦奠定了相当的基础。
项梁与项羽合谋杀会稽郡守殷通,夺权起事。后项羽杀宋义,楚怀王封其为大将军。后成功救援巨鹿,此时项羽获取了绝对的军事权力。
为何项羽没有下决心杀刘邦,猜测项羽本身就是混江湖,内心喜欢小弟遵从老大,而刘邦姿态恰到好处,让项羽身心享受这种感觉。正如项羽约战刘邦时,刘邦说:吾宁斗志,不能斗力。可见刘邦对项羽的理解。
项梁、范增之后,基本是项羽一人在战斗。当耗尽了个人魅力与威信之后,只能倔强的扬起自己的头颅。
刘邦是屡战屡败,如小强,强大的生命力。
不以成败论英雄。
胜者王侯败者寇。
垓下悲歌,乌江长叹!